“我們的人個子是普遍比日本人高,但是你們也看到了身體素質的差距。沒有一個強壯的身體,隻長一個高個子有什麼用?人家一刺刀就能把你捅倒,飲食的習慣是幾千年傳下來的傳統,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我們要保證孩子的供應,一句話不惜一切的代價。”
“我們這一帶人身體已經長成,就這樣了。但是不能讓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後代再被人家成為東亞病夫了。還是那句老話,後代是我們的根本。我們在戰場浴血廝殺,無論為了什麼,究其根本,還是為了這些孩子們。”
“我們實行配給製,是因為戰爭時期逼不得已的選擇。我們現在來看,控製範圍是增大了,老百姓的人口數量也增長了。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形勢惡劣的情況並未有根本的保障。我們唯一的外援通道,在別人手中。這不正常,也不安全。”
“一旦根據地內遭遇到天災人禍,我們將沒有任何的挽救措施。所以為了保證糧食的供應,以及償還江北的貸款,我們隻能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建立起相當的糧食儲備。但統購統銷,不等於讓老百姓吃不飽飯。”
“要是有一個老百姓,因為吃不飽投訴到軍區。孩子因為糧食問題,耽誤成長,我唯你們後勤部試問。我不管你張鎮華怎麼做,但有一條要求,就是要保證學校的每一個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杯牛奶。如果可能,就再加上一個雞蛋。我們再苦再緊,不許從孩子嘴裏奪食。”
“你們要和東北局宣傳部以及軍區政治部配合好,一定要將實行配給製的原因宣傳清楚。我想隻要我們的工作做到位,老百姓會理解我們的。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樸實的百姓,也是最好的百姓。隻要工作到位,就沒有講不清的道理。”
楊震的這幾番話下來,無論是下麵的旅以上幹部,還是上麵的軍區常委都在點頭。雖然有人不理解為什麼非要保證給小孩一杯牛奶,甚至不惜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之下,動用寶貴的資金去蘇聯進口種牛。
要知道,在中國人的食譜裏麵,壓根就沒有牛奶這一說。中國人一向對牛奶不是太感冒,生下來的孩子,如果母親缺奶,有閑錢的人雇傭奶媽。沒有錢的人家,嚼奶布子。喝羊奶倒是有,但是牛奶卻極少。
盡管有些人不理解,但是在做的所有高級將領唯一能肯定的就是,能讓這位東北局書記處書記,軍區黨委第一書記,軍區司令員,主管整個東北戰場上的年輕司令員如此說,肯定不是什麼壞事。
常年處於戰爭條件之下的這些軍人,養成了高度的服從性。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對於他們來說,早已經養成了習慣。盡管有些人不理解,但是多年來養成的服從性,也讓他們對楊震的這個決定沒有什麼異議。
下麵做的旅以上幹部中,東北抗聯出身的幹部倒是無所謂。很多人從吉東軍區從新組建後,就一直在這裏工作,對這位司令員平日裏除了軍事上的問題之外,總是一副甩手掌櫃的樣子。但是一旦他決定插手的事情,絕對是一言九鼎的說一不二脾氣秉性相當的了解。也早已經習慣了楊震這幅上來時候,什麼都要管的脾氣。
至於那些關內調過來的幹部,看著台上這位年紀輕輕的抗戰時期才參軍,眼下卻成為整個東北最高軍事首長的年輕人。在台上一言九鼎的樣子,心中可就有些五味俱全的感覺。這個年輕人甚至就在大前年,還是在坐的很多人的部下。
尤其是一二九師調過來的那些幹部,不是經過長征的老幹部,就是抗戰前的老黨員、老地下工作者。很多人在長征的時候,就擔任過營團職幹部。他們的軍齡,甚至比楊震的黨齡還要長很多。
可兩年過去了,當初這個小幹事卻創造了一個所有中國軍人都不敢想象的奇跡。硬是幾乎白手起家的在已經成為日軍大後方,駐紮有重兵的東北打下這麼一片廣闊天地不說,還將一隻不過幾百人的武裝,在短短的兩年時間之內發展到目前二十多萬的精兵強將。
要知道,這裏是地廣人稀,天寒地凍的北滿。一個省的人口加起來甚至還沒有關內的一個地區多。日軍的戰鬥力,也遠不是國軍可以相比的。能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之下,打出這麼大的一片天地來。
從步槍數量都不足,到如今飛機、坦克、重炮樣樣齊全。從幾百人的殘兵敗將,短短兩年的時間,便訓練出二十幾萬裝備精良的大軍。從隻能躲藏在深山老林之中,到如今打下這麼一大片根據地,這個年輕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