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請慎重考慮之(1 / 2)

將留守穆棱的兩個團南下圖們展開,隋長青到沒有太多的意見。如果南下部隊能夠攻占老鬆嶺一線,等於將整個防線向南推進了幾十公裏。雖然穆棱境內隻留一個團,顯得防禦縱深太淺。但這一線都是高山密林的山林地帶,留給日軍反撲的道路有限。

整個作戰的縱深雖然顯得有些過淺,而且後續部隊戰鬥力也有些差。但是這裏的大部分地區為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以及普遍高度在七八百米的山地對於防守一方,卻是相當的有利。這裏的地形,就注定了日軍的反擊規模以及反擊的路線會很有限。

但調密山留守的四個營直接南下老黑山以西展開,隋長青卻是多少不太同意。倒不是說他本位主義,實在是目前參戰的兩個團已經到了不補充不行的地步。雖然目前麵對殘存的日軍來說,這兩個團在兵力上很有可能依舊占據著優勢。但這也隻不過是理論上的可能而已。

而且畢竟是攻堅作戰,在重炮群已經無法提供足夠的火力支援情況下,麵對日軍完備的工事群,這攻擊部隊的傷亡絕對不會太輕。就算不給將這兩個團全部撤換下來,但至少也要給他們補充部分的兵力。作為上級,總不能在並無必要的情況之下,把這兩個團都打光吧。

而且最為關鍵的一點隋長青自己也不敢確定。那就是以目前實有戰鬥力隻有三個營的部隊,需要麵對東寧要塞群內剩餘的兵力究竟有多少,是不是真的占據數量上的優勢。因為隋長青心裏一直懷疑,日軍在東寧要塞群內的兵力遠不是紙麵上的一千五百人。

原因很簡單,作為日軍準備進攻的重點方向,東寧的日軍密度幾乎高居東北之冠。除了原來駐守在東寧的十二師團之外,關東軍在東寧、穆棱地區還駐紮有第八師團、第十一師團,以及所謂的國境守備隊以及大量的特務武裝。

雖說第八師團主力已經在虎林境內被打垮,十一師團主力也在寶清境內全軍覆滅。但是按照日軍作戰的習慣,每次作戰投入的師團都不是全建製的。在投入作戰之前,其師團建製內的每個大隊至少都會留下一個中隊留守。

也就是說不算十二師團沒有來得及撤離,被分割而滯留在要塞群內的部隊。在東寧境內各個要點失守後,退至東寧要塞群內的日軍僅僅第八師團的部隊就至少有三個中隊。如果再加上十一師團留守的數量差不多的部隊,以及作為關東軍軍事重鎮的東寧境內數量繁多的其他各種軍警憲特部隊,在東寧要塞中的日軍絕對比第一國境守備隊紙麵上的兵力隻多不少。

另外在攻擊鹿鳴台、綏芬河要塞的時候,由於受到靠近蘇聯邊境地形的限製,無法采取部隊在攻擊時候習慣采取的多路迂回戰術,使得進攻這兩個要塞群時候,包圍圈始終未能構築完整。

雖說最終拿下了兩個要塞群,給駐守要塞的日軍重創。但是漏網之魚還是不在少數,絕對稱不上全殲。駐守鹿鳴台要塞、綏芬河要塞的日軍第二、第十國境守備隊,至少都跑了一到兩個中隊。這樣一來,東寧要塞群內的日軍至少要多出至少七八個中隊來。

而通過審訊抓獲的在撤退時候的掉隊被俘的日軍十二師團戰俘時,隋長青已經清楚的知道在此次作戰十二師團,與原來駐守在東寧要塞群內的第一國境守備隊,以及歸第一國境守備隊指揮的其他日軍師團潰軍,兩者劃分了防區。兩者以綏芬河為界,要塞群的北部由第一國境守備隊負責,南部由十二師團負責。

雖然通過審訊戰俘得知駐守要塞群北部的日軍第一國境守備隊隻有一千五百人的編製,但隋長青卻從勝洪山、勳山、朝日山一線的戰鬥中,清楚的判斷出與日軍,僅僅在綏芬河北岸的各個要塞群的戰鬥中表現出來的兵力至少在三千人左右。

而現在因為無法下到日軍工事內部,在之前的戰鬥中總共消滅了多少日軍,根本就無法統計。而無法統計到底消滅了多少日軍,也就無法徹底的摸清日軍的兵力。一旦整個要塞中的日軍實際兵力如自己想象的那麼多,按照一般作戰部署的慣例,眼下那麼剩餘的至少在一千人以上。

以三個營的久戰之後的配備之師,麵對上千有堅固工事可以用來固守的日軍,加上配屬的炮兵部隊,也總共不到三千人的攻擊部隊可以說並不占據優勢。日軍的工事群,就算都是土木工事,但也大大的抵消了這個數量上的優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