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手的手榴彈像是永遠投擲不盡一樣,幾乎是沒完沒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全清一色淩空爆炸的手榴彈製造出來的無法四散橫飛,可以要人命的彈片,幾乎沒有任何的死角。徹徹底底的給先頭中隊洗了一個痛快的彈片澡。
在戰場上,尤其是在麵對日軍這種能打到傷亡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卻還能堅持不崩潰的軍隊來說。死亡,並不是一個可怕的名詞。但看著身邊的戰友,渾身上下被手榴彈的破紮的像是蜂窩煤一樣,活生生的因為距離對手陣地過近而無法包紮,因為失血過多活活的疼死,那效果就不一樣了。
實際上楊震所部經常所使用的這種放攻擊部隊到手榴彈投擲距離後,用手榴彈雨整體覆蓋日軍攻擊部隊的陣型的戰術,日軍不是不了解。但有時候卻往往就是這種簡單的戰術,卻讓日軍始終找不到有效的對付方法。
楊震的部隊挖戰壕和交通壕,一律都要求至少在半人深。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很多的時候都挖到一人深,並在裏麵修建成台階樣式。同時在戰壕內通常都修建有大量的防炮洞和隔斷、棱角。
這種布局不僅可以保證為一線部隊提供足夠的掩護,使其不被日軍炮火大量的殺傷,而且還可以保證戰壕內部隊在運動的時候,不被日軍的機槍火力殺傷。
最關鍵是這種工事最大的好處就是在需要的時候,除了留下一兩名觀察哨觀察日軍動向之外,大部分人隻要縮在戰壕內將分配給自己的手榴彈拉完弦停頓兩秒後,在用最大的力氣投出去就算了事。連頭都不用探出出去,相當的簡單實用。
遇到這種戰術,日軍槍法就算在準,神槍手再多,但人家不露頭你也沒有辦法。而你要想用擲彈筒去打他們的戰壕,人家部署在後麵的輕重機槍和擲彈筒,外加大量的神槍手,甚至迫擊炮也不是吃素的。
除非日軍用重炮將對手的戰壕全部炸平,或是對手的手榴彈全部耗光,否則到現在為止他們依舊找不到任何對付這種戰術的辦法。今天很明顯,即便地上已經鋪了厚厚一層的手榴彈破片,但對手的投擲出來的手榴彈依舊不見短缺的樣子。
實際淺川大佐也挺倒黴的。他不知道在寶清縣城有一個吉東軍區後勤部的倉庫,而這倉庫中除了少量的山野炮彈之外,儲備最多的就是手榴彈和地雷,當然還有七千多發九十毫米迫擊炮彈。
由於不在主要作戰方向上,這裏的倉庫實際上隻是一個備用倉庫。儲備的彈藥、物資並未有多少。但是其中儲備量最大的就是手榴彈和地雷。各種絆發地雷和壓發地雷以及殺傷力最大的步兵定向雷也就算了,單單手榴彈就儲備了將近十萬枚。
為了加強阻擊部隊的火力,楊震將這些手榴彈全部發了下去。相對於一般部隊隨身攜帶四枚的標準來說,連同寶清縣城內的部隊,眼下寶清周圍的隻有三千人的部隊,平均下來每個人至少能發上三十枚。
數量充足,使用又很方便,這打起來自然沒有人會心疼。到後來,在重武器無法與日軍相抗衡的柳一虎幹脆就放棄了與日軍麵對麵的硬抗。不到一百米的距離不開火,三十米內全部用手榴彈加上衝鋒槍招呼,再近就用步兵定向雷招呼。
同時撤到二線陣地的輕重機槍專門用來補漏。反正任憑你日軍攻擊力量有多猛,我就是一定之規。那就是堅決不和你打白刃戰,遠了用步機槍打,近了就是用手榴彈加雜著衝鋒槍招呼。
正是這個在日軍看來有些無賴的戰術,卻是讓淺川大佐與青川少佐卻是始終拿不出辦法來對待。後續連續發起的幾次攻擊,無一例外的與先頭中隊享受到了同樣的待遇。幾乎全部都不是被打退了,而是被鋪天蓋地打來的手榴彈給炸垮掉的。對手的這種戰術,讓兩個人簡直是一籌莫展。
總不能給每個士兵全身上下都裹滿鐵片吧。別說沒有地方去找,就是能找到,這人要是全身上下都裹上了鐵片,這還能作戰,還能衝鋒嗎?幾次衝鋒的失利,讓淺川大佐多少有些懊悔。自己幹嘛早早的打光了兩門步兵炮的炮彈,就算想采取火力壓製,強行突破都沒有辦法。
對於對手這種近似乎無賴的戰術,除了破口大罵對手無賴之外,可謂是一籌莫展的淺川悌二就差沒有在電台上扯著嗓子破口大罵那些沒有了馬就慢騰騰的騎兵,這麼半天還沒有將炮彈運送過來。同時,攜帶了山炮的聯隊主力,三十公裏的距離,就是靠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