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在後世是一個狂熱的老式武器和電子發燒友。而在他部隊中那堆積如山的各種報廢軍用電台中就有這兩種在眼前還極為先進,但在後世卻是已經早就報廢淘汰的這種產品。楊震曾經無數次在閑暇之餘將其拆卸,再組裝起來。
這兩種電台,他熟到閉著眼睛都能畫出結構圖來。不過他畫圖行,動手操作也沒有問題。但畢竟不是專業的人才,真正解決設計思路,以及一些零部件生產的是去年秋天,前邊戰事正濃時從關內調過來的幾名優秀的軍工人員。尤其是畢業於清華大學機電係畢業的王士光和物理係畢業的熊大縝這兩名優秀的軍工專家。
尤其是哪位解決了電池等一係列關鍵難題的的熊大縝,這位在楊震所部後來軍工發展之中做出了卓越貢獻的年輕軍工專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與王士光配合,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便拿出了成品。
隻是這個人卻是被楊震從冀中軍區的刑場上給要下來的。也正是楊震的再三要求和直接點名,才讓中央由去年正在冀中行動的一二零師派人將這個已經被押上刑場的年輕人要了下來。
去提人的一二零師幹部,要是再晚去半個小時。因為日軍大掃蕩正準備轉移的冀中軍區部隊,就要將這些隻是因為他們無端的懷疑,便要被抓起來的青年學生處決。幸好來得及,才讓楊震的這個半瓢水計劃得以實施。清華物理係畢業啊,可不是後世那些應試教育教出來的書呆子。
這個家夥果然沒有辜負楊震下的這麼大的苦心,將他萬裏迢迢的弄過來。在楊震畫出電路圖後,與王士光配合,隻有了半個月的時間便拿出了成品。而且質量相當的過硬。除了蘇製電子管本重的毛病之外,其餘的倒是不比楊震在後世見過的那些差。
隻是楊震有些沒有想這個年代已經有了三極電子管,他一直以為這個年代隻有二級的電子管。當剛開始為了解決原材料的問題,拆卸了幾部美國造收音機時,他才發現這個誕生於五十年代初的這兩部步談機,實際上采用的還是三四十年代的技術。
隻不過蘇製電子管,質量太粗糙,使用壽命短不說,還很容易過熱燒毀。尤其在使用電池作為電源的時候,更容易損壞。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楊震特地派人通過江北花高價采購了大量的德國貨。這才解決了原材料的質量問題。
在熊大縝的幫助之下,楊震“設計”的這種領先了整整了這個時代整整四年的,所謂力量倍增器終於被他搞了出來。本來按照楊震的意思,還想把自己使用過後世解放軍最著名的戰術八一式超短波電台,也就是俗稱的通二五一電台搞出來。
可晶體管要到二戰後才發明,這個時候那種晶體管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出來的。自己雖然懂得一些原理,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什麼設備都沒有的自己,想造都造不出來。也隻能弄出這兩種相對笨重的電子管產品。
七零二是連排使用的步談機,七一式供營連級指揮使用的戰術電台。實際上在兩者之上還有一種十五瓦的營團級使用的收發、報務兩用指揮機,但楊震卻沒有拿出來。因為這兩種電台是戰場上使用最普及的,也是最容易暴露的。至於那種十五瓦的,還是先留著為好。
科瓦廖夫看著楊震拿出的這兩種小巧的電台,很是有些好奇。尤其是相對於蘇軍使用的極為笨重的電台以及營連指揮過多依靠有線通訊相比,有些太過小巧的電台,不太相信這種東西能有楊震所說的那種作用。
但當他們拿出來試用的時候,卻是一副不敢相信的樣子。三四十公裏的距離,對話相當的清晰。尤其是那款小七一電台,不僅可以實施通話還可以兼做收發報。比蘇軍現在使用的電台足足輕了一大半。與有線電話相比,在戰場上可以有效的避免電話線被炸斷而影響指揮。
愛不釋手的放下手中的七零二步談機,阿巴那申克大將讚賞的道:“楊震同誌,你沒有說錯。這些東西真的裝備到一線部隊,足可以解決一線與後麵指揮部脫鉤的毛病。而且太輕便了,還省去了野戰電話中的很多麻煩。力量倍增器,你的形容很是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