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他們之前的一個軍人數加在一起也就與關內十八集團軍主力部隊的一個團差不多,一個師的兵力與一個連差不多。要是單按照人數,楊震這個十八集團軍前連長與抗聯的師長也算是平級。
不是有那句話嗎,叫做廟小菩薩大。部隊不多,但畢竟位置在那擺著那。兩個前軍長要服從一個前連長的指揮,這很難讓他們感覺到心裏平衡。自己在也許能壓製住他們,自己調走後,他多少有些擔心資曆尚淺的楊震和李延平壓製不住他們。
實際上總指揮多少有些多慮了,挨了整整一個冬天凍餓,部隊幾乎損失過半的兩個前軍長,現在總算穩定了下來,還有了穩定的補給來源,那裏還能生出離心的傾向?除非他們還想回深山老林中重新過那種饑寒交迫的日子。
況且以前因為實力不足被日偽軍追著打,現在找了這麼一個大的靠山,不用在過以前那種提心吊膽的日子,有了大部隊可以配合作戰,就是想讓他們走,恐怕他們都不會走。自尊心是必須的,但那也得建立在活著的基礎上。
再說兩個人就算不服氣,但也得掂對、掂對不服從命令的後果。先不說補給都控製在楊震手中,就是身邊的幹部也都被換了一個遍,他們要是有什麼不好的舉動,別說部隊會不會跟他們走,恐怕他們的政委會先把他們抓起來。
現在部隊的政工幹部的權限可不是像以前了,隻是軍事主官的政工副手。權力大的很,雖然在戰場上沒有最終決定權,但日常對部隊的管理權卻是歸政委說了算。所有的幹部提拔、任用,都要政委點頭才可以。部隊的任何調動,沒有政委的簽字,根本就調不動。
更何況他們本身就與那些收編山林對組建的,一切都是軍事主官說了算,政工幹部大多都隻是一個擺設的幾個軍不一樣。他們都是抗聯二路軍的核心部隊,地地道道的共軍。組織原則還是有的,他們也是懂得的。所以就算在不滿,他們也不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
大家都是軍人,而且這時候的會議沒有後世時候的拖遝,更沒有後世的三公消費,大吃大喝後再發上一些紀念品的習慣。會議開的很簡短,並不長。在宣布了中央關於東北工作的調整,新成立的東北局三位書記幾位常委與大家見見麵後,便散了會。
作為中央代表團的團長,本身就可以說寡言少語,極少有長篇大論時候的林總一言未發,隻是在靜靜的觀察下麵的所有幹部。所有的中央決定都是新任東北局第一書記總指揮宣布的。
散會後,幾個軍分區的司令、政委,與幾個團長、政委沒有耽擱,紛紛騎馬返回各自的駐地。近日隔江與他們對峙的日軍動作稍微有些頻繁,他們不敢離開太久。形勢緊張,楊震自然也不會留人。
而一路軍的幹部也趕著回到自己部隊。雖然他們的部隊此時就駐紮在興山要塞外圍,但因為現在部隊正在換裝,他們同樣不敢離開太久。楊震答應的全套日式裝備,在他們一到興山要塞,就在第一時間運到。現在正是換裝的關鍵時刻,他們不敢耽擱。
楊震在裝備運到後就說過,換裝、整訓完畢,一路軍的部隊要進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裝備全部收回。什麼時候通過了,再行重新發放。楊震的話讓他們明白,這些裝備不是白給的,是要拿戰鬥力來換的。
不管他們對楊震的這種手都伸到了一路軍的做法滿不滿意,但他們的總司令與總政委卻是對楊震的做法很支持。在告狀無門的情況之下,他們也隻能打點起精神,按照楊震的要求對部隊進行嚴格的整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