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為誰而戰(1)(2 / 3)

那位傷殘軍人曾經告訴過楊震,他們團一個工兵連,上去的時候是滿編的,等下來的時候除了傷亡與殘廢的,完整下來的湊不足一個班了,所有的傷亡都是在排雷的時候被地雷炸的。

其中除了極個別幸運的成了傷殘之外,絕大部分都是犧牲了。而在戰區,很多的傷亡都與地雷有關。尤其在後期,我方在炮火上占據絕對優勢後,幾乎大部分傷亡都是地雷引起的。

至於他自己,負傷是在一次越境偵察的時候,一個戰友因為行軍囊在出發之前沒有弄好。在半路休息的時候,在重新背的時候因為動作過大,碰響了掛在旁邊竹子上得詭雷。而與這顆布置的極為詭異的地雷相連的還有爆破筒、集束手榴彈和至少五六顆同樣的地雷。

整整一個偵察班,幾乎一槍未放,甚至還未與敵遭遇,便被連環雷炸得失去了戰鬥力。除了那個戰士當場犧牲之外,其餘的人全部負傷。當時傷勢最輕的他更是在搶救戰友的時候又連續觸響了兩顆地雷。而休息的那片地區是經過工兵掃過雷的。

他甚至至不知道自己觸響的地雷,是自己人埋設的,還是對手埋設的。因為在經過中國幾十年的舉傾國之力援助後,對手手中也有不少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製式72式反步兵地雷和手榴彈。

從那以後楊震對地雷這種殺傷力雖然在武器之中算不上大,但是在作戰之中,尤其是在防禦戰之中卻效費比極高的武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被選入特種大隊之後,他對這種甚至可以說有些缺德的武器的興趣就更大了。在幾次他參與的秘密行動之中,他最喜歡用的武器便是各種各樣的地雷。在特種大隊,他曾經因為有這個愛好以及布雷手段的花樣繁多,被人稱做雷王。

回想起以前自己手頭上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楊震歎了一口氣。手頭上那點繳獲的日式地雷早就已經用光,現在自己手頭之上這種防禦戰極佳的武器,自己卻是一枚沒有。

看著忙碌的戰士們,思及後世地雷在兩山輪戰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楊震下了一個決心:“等有了一定的條件,自己一定要想法子弄一個修械所。就算不能製造步槍、彈藥這種高科技玩意,但至少要能維修戰鬥中損壞的槍械,還要能造地雷、手榴彈。尤其是地雷,有了這東西,打伏擊的時候會事半功倍的。”

想到這裏,楊震轉過頭對跟在身邊的郭炳勳道:“老郭,咱們得想法成立一個最好有一定生產能力的修械所。否則在戰鬥中繳獲,以及我們自己打壞的那些損壞武器都隻能白白的丟掉。”

“另外,自己手頭有一個有一定生產能力的修械所,我們可以大量的製造手榴彈、地雷,以及複裝彈藥。最起碼可以解決我們部分彈藥來源的問題。尤其是地雷,我們現在若是有這種在防禦戰中效果極佳的武器,在陣地周圍布置上一圈或是幾圈,作為一種必要的防禦手段,可以大大的節省我們的兵力。”

聞言,郭炳勳點了點頭。他也認為隨著部隊的擴大,成立修械所很有必要。幾次作戰,幾乎在每一次戰鬥後都能繳獲到一些被打壞得武器,自己部隊每次也都有戰損武器。

而這些武器很多隻需要簡單的修理,便能再度投入使用。但自己部隊沒有人會維修軍械,很多繳獲的武器在隻有輕度損傷,卻無法修理的情況之下被破壞後丟掉。這樣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而且隨著部隊的不斷擴編,彈藥使用量會越來越大。隻通過繳獲的手段,使得彈藥來源的渠道太過單一。而且有很多時候,繳獲的彈藥不見得能彌補消耗的。若是自己部隊能夠複裝一部分子彈,繳獲的原裝彈藥隻供給機槍使用,那麼會大大的降低作戰的成本。

對於手榴彈也是一樣。出身於川軍這種火力貧弱的軍隊的郭炳勳對手榴彈這種可以有效彌補近戰火力不足的武器,也於大多數與他類似出身的人一樣,有種特殊的偏愛。當年川軍的馬尾手榴彈這種生產簡便的手榴彈可算是對他印象深刻。自己有了修械所可以製造部分手榴彈,同樣比單一靠繳獲要穩當的多。

於楊震所說的地雷,他卻顯得很是有些不以為然。在郭炳勳看來,地雷這東西在進攻戰的時候基本無用。而在防禦戰之中,除了固定防禦之外,其餘作戰作用並不是很大。

絆發地雷需要用時掛弦,否則很危險。而壓發的地雷又很容易引起誤傷,至於電發的地雷,這種東西在國內還是很少的。在山地作戰,尤其是相互偷襲機會很大的情況之下,地雷這種武器並不算是最佳的手段。因為無法保證他不會誤傷自己人。與其將希望放在地雷之上,還不如多想想辦法,怎麼將工事修的更完善一些。

不過雖然對楊震語氣之中重視地雷趕到不以為意,但對於楊震提出成立不單單有維修能力,還要有部分製造能力的修械所一事,郭炳勳卻很讚同。

聽著兩個人關於成立修械所的談話,一邊一直沒有出聲的李延平突然插嘴道:“你們說起修械所,我想起在北滿活動的十一軍在富錦與樺川交界的七星砬子山中有一個小型的兵工廠。”

“那裏不單單能維修各種輕武器,還能複裝子彈,甚至還能製造部分武器。他們有了這麼一個兵工廠,給十一軍,甚至三路軍作戰帶來極大的方便。最起碼,彈藥缺乏的情況要比完全要從敵人手中奪取的其他部隊好的多。隻可惜離我們太遠了,路上敵情又很複雜。否則,我們那些損壞的武器可以送到他們那裏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