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缺乏意識不懂拿(1 / 2)

"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搖滾歌星曾經扯著嗓子發出這樣的呐喊。當然,歌曲《一無所有》,並不代表真的就一無所有。恰恰相反,很多時候,自認為一無所有的人卻往往是擁有資源最多的人,隻是他們自己並不清楚這點罷了。

明明驢子就在胯下,卻到處找驢的家夥,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很多人對自己的實力,或者說對自己到底有些什麼,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般明白。在謀取成功的路上,多數人常常會忽略掉自己擁有的潛在優勢,從而喪失掉利用這些優勢的可能,因此也就有兩種不同的結局:要麼離成功一步之遙而功虧一簣;要麼是即便是達成了自己的目標,也是超額付出原本不必付出的代價,這便是人們常說的事倍功半。同時,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在他人眼中,各方麵條件都不錯,卻往往難以取得成功、生活也不盡如人意的原因所在。

他們要相貌有相貌,要學曆有學曆,論能力也有一定能力,而且還有方方麵麵各種良好社會關係。在旁人眼中,他們可謂是春風得意,然而吊詭得是,單單當事人自己偏偏不知道有這些優勢資源,更不懂得去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來發展提高自己。

結果到頭來,不僅自己一事無成、庸庸碌碌,反而把那些內部與外部資源統統浪費掉,令人徒歎奈何。

於是乎,抱怨時不時地衝擊著這群人的大腦、心靈。更有甚者,轉化為一種憤青。現在市麵上有很多關於成功人士的報道與書籍。他們的成功總有他們的道理。誠然,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成功理念、成功方法,但更讓我們要學習的應該是他們的精神。因為,每個人的背景不一樣,所處環境不一樣、思維方式不一樣,當然,導致的結果就肯定不一樣了。先天的不足靠後天的補給。每個人身邊都有不少的機會,有看得見的,有看不見的。關鍵在於要學會利用,學會"拿來"。

世紀80年代,大學生還是管分配的。當時,阿成是一所普通師範學院的畢業生。農村來的孩子,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有實力的關係,留在城市是沒有可能的了。不出所料,阿成被分配到一家偏遠小鎮上的縣水泥廠上班。

想到農村老家的寡母與年幼的弟妹,阿成不甘心此生就陷在這個灰塵滿天的小鎮。阿成還有自己的夢想,他要上國內最好的大學。一次在食堂吃飯和工友聊天,阿成無意得知廠長的兒子正讀高二,明年準備參加高考。阿成看到了希望。當晚,從未送過禮的阿成,頭一次提著一網兜水果,一路打聽找到了廠長家。

廠長開門瞧見眼前這位陌生的、顯得有點木訥的年輕人,一時不知其來意。進屋落座後,阿成並不過分掩飾,實話實說,表明自己是師範畢業,可以輔導廠長兒子的功課,而且保證全力以赴,確保廠長兒子明年能考上大學。同時,自己也打算報考清華研究生院,繼續深造。這樣的話,自己可以和廠長兒子一同複習備考,兩不耽誤。自己沒有錢,沒有關係,隻有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處境。

廠長被阿成的誠實與上進打動,答應會盡一切辦法來幫助他達成心願。廠長沒有食言,他把阿成調離了繁重的生產一線,安排在辦公室一個較為清閑的崗位。這樣阿成就有大把時間來準備專業功課。阿成也信守自己的承諾,每天下班之後,準點到廠長家幫孩子輔導功課到深夜。一年之中,阿成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高考的狀態,每天除了功課、功課還是功課。

皇天不負有心人,阿成的努力沒有白費。第二年阿成自己率先通過了全國研究生筆試考試,接著又通過清華大學的麵試;原本成績平平的廠長兒子,在阿成悉心調教下,成績突飛猛進,當年參加高考便以全縣理科成績第三名被人民大學錄取。廠長兩口子樂得合不攏嘴,親自專車送他倆進京。有權有勢的廠長親自送一名普通工人去北京讀書,在當時當地,也算是一大新聞。

事後,有人說阿成其實很聰明,一點兒也不傻,知道自己去找門路、托關係。阿成並不否認這裏有自己的努力,正如他本人所所說:"我一沒錢,二沒權,有的隻是念書時所學的一些知識。在那種情況下,工作上我的專業發揮不出來,我再不想辦法,我還能怎麼辦?沒錯,我是幫了廠長的大忙,幫他兒子提高了成績,考上了名牌大學,但廠長是我的恩人,如果他不給我這樣的機會,我肯定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成功。我幫廠長兒子,其實就是在幫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