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切忌站在領導的位置上擅自做主(1 / 1)

上司永遠是決策者和命令的下達者,無論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力多麼有信心,也不管你代替上司決定的事情有多細微,都不能忽略上司同意這一關鍵步驟。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就是楊修之死。楊修是東漢末年人,以才思敏捷、穎悟過人而聞名於世。他在曹操的丞相府擔任主簿,為曹操掌管文書事務。

建安十九年春,曹操親率大軍進駐陝西陽平,與劉備爭奪漢中之地。劉軍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又逢連綿春雨,曹軍出戰不利。曹操見軍事上毫無進展,頗有退兵的意思。一天,一個軍令官請示曹操,當晚軍中用什麼口令。軍中規定每晚都要變換口令,以備哨兵盤查來人。曹操脫口而出:“雞肋。”

消息傳到楊修耳裏,他便悄悄地整理行李,作開拔的準備。有人詢問,楊修說“丞相要撤退了,他用‘雞肋’作軍中口令,‘雞肋’的含義不就是‘食之無肉,棄之可惜’嗎?丞相正是用它來比喻我軍在漢中的處境。憑我的直覺,丞相已考慮好撤軍的事了。”

這一消息不脛而走,軍中人心惶惶,大家都準備撤離。曹操得知後大怒,立即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把楊修殺了。

楊修之死在於不失時機地露才顯能,也在於遇到大事沒有和領導商量,而是自作主張,無視領導的權威,結果招致橫禍。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但是,很遺憾,楊修式的悲劇在我們現代生活中依然時常出現。在職場中,有些員工像楊修那樣,忽視了上下級之間的界限,在執行任務時,非但沒有及時向領導彙報情況,反而有意無意地站在了領導的位置上指手畫腳,雖然感覺很爽,卻引起了領導的極度不滿,從而葬送了自己在公司的前途。

我的一個朋友曾向我哭訴說:他是公司的元老級人物,因而得到領導的倚重。有時,他也常對公司的事情做出決定,領導似乎很欣賞他的這種魄力。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情讓他們很不愉快。

有一次,領導讓他給一個客戶發傳真,提出要終止合作。但是他感到領導是在氣頭上做出的事,很不理智,因而就暫擱一邊。幾天後,領導為難地跟他說:“上次因為一些小事,我就要和那個客戶斷絕往來,還讓你給對方發了一份傳真。想來這是氣過頭了,竟做出這種傻事,擺在商海混了這麼多年了。”

他一聽,得意地說:“那個傳真我根本就沒發。”

“沒發?”領導詫異到,“為什麼?”

“我認為那個傳真欠妥當,所以我沒發。”

領導又問:“上周我讓你發給歐洲的那幾封信,你發了沒有?”

他說:“我都發了。我知道什麼該發,什麼不該發。”

領導一時無語,悶坐了一會兒,氣衝衝地走出辦公室。

從那以後,領導對他不冷不熱,逐漸疏遠,而他也自感無趣,主動辭職,又在另外一家公司從頭幹起。

“你說這是為什麼呀?我不是為他好嗎?”朋友委屈地問我。

我說,“因為你事後未能將自己所做的向領導彙報,其實,當時你就不能擅自做主。”“可我不也是為了公司的利益嗎?”朋友還是沒有明白。

領導在意的不是你做事的結果,而是你站在了他的位置上。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初涉職場的年輕人都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是在工作中,無論你與領導的關係多麼親密,你也不要逾越與領導之間的界限,該領導決策的事情,就一定要領導拍板。

有些人和領導關係密切,對公司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而深受領導的賞識和重用。久而久之,他們就消除了與領導之間的界限,不自覺地站到了領導的位置,擅自為領導做起主來。雖然你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是為領導分憂,也是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但即使你做對了,領導心裏也會不是滋味,更不可能接受這樣的事情,因為作決定的應該是他,而你不過是一個執行者。

上司永遠是上司,雖然是些小事,但你擅自替領導做主,就成了大事,你無視領導的權威,就是對領導的輕視。關係全局的重大事情,即使時間緊迫或出差在外,也不要擅自做主,必須請示後再作決定。主動向領導請示和彙報工作,不明白或吃不準的,不要擅自做主。

你必須時刻牢記一條:上司永遠是決策者和命令的下達者,無論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力多麼有信心,也不管你代替上司決定的事情有多細微,都不能忽略上司同意這一關鍵步驟。否則,上司會對你產生排斥感和厭惡感,認為你不懂職場規則,繼而不再信任你。如此一來,你又談何發展呢?

我們提倡在工作中自動自發,也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也需講方法和時機的,而不是一味地蠻幹。若是這樣,你靠加班加點所換來的給領導的好印象,都會遭到貶值。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莫過於此。

一句箴言:千萬不要在不該說的時候說,在不該做主的時候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