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主動情願,甘願做最傻的工作的人,常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他們努力工作不計報酬。因為他們將自己定位在了“做崗位主人,為自己打工”上,他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人們說,“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怎麼會誤人呢?因為聰明人常長工於心計,結果往往弄巧成拙。在職場中,很多人都是聰明人。他們喜歡表現自己,遇到輕鬆好做的事情爭先恐後地去做,一碰到較為棘手的,或是費力不討好的,或是那些繁瑣的無休止的單調的事,他們就緘默不語,不願承擔。若是領導安排他去做,他反而能利用靈敏的反應能力舉出自己目前不適合做這些,因為手頭有些更難的工作等著去做呢。
與之相比,那些任勞任怨,一直默默無聞的傻員工就顯得笨拙多了。領導指哪他們打哪,而且一件很容易完成的事,他們也要仔細地做好,力爭完美。在聰明人那裏,這不是傻是什麼呢?你做得再好,領導也不太可能會發現和讚賞。與其把精力用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還不如多提高工作成就,多拉些客戶,多談成幾個單子呢?
乍一聽,好似很有道理,畢竟無論何種性質的公司都要有業績,沒有業績企業又怎能發展?但是仔細想來,卻覺得這種聰明的處世之道欠妥。業績固然重要,但是那些小事也是需要有人去做的。不可能完全讓領導一人承擔。
在職場中摸爬滾打這麼多年,我覺得大凡領導都較為喜歡那些勤勞踏實的,甘願做“最傻”工作的員工。在他們的工作日程表上,常會出現一些毫無新意和挑戰性的工作,由於這些工作無表現可言,幾乎所有人都避之猶恐不及。但是工作總是要有人來做的。這時,若是有人能夠如果主動請願,甘願做“最傻”的工作,結果會怎樣呢?這種態度自然會讓領導感到這個人任勞任怨,不偷奸耍滑,值得信賴和委以重任。尤其是在領導們工作觸礁,迫切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有人能挺身而出,施以援手,那麼這個人必將在他心目中占有與眾不同的地位。
可見,聰明的員工力求少幹活多拿錢,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把很多機會拱手讓給了“傻”員工。聰明的員工總是在小事上占便宜,大事上沒機會。而“傻”員工總是有活就幹,知難而上,對報酬卻不計較。結果,“傻”員工總是短期報酬上吃小虧,長期發展上占大便宜,“傻人有傻福”。這就叫“精”的實際上“傻”,“傻”的實際上“精”。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職高畢業的學生居然在眾多的求職者中擠進了一個較有名望的大公司,並在短短的三年之後一躍而成為部門經理,其經曆無不令人震驚和歎服。
在剛開始求職的時候,去那家公司麵試的人居然有二三十個。而且,她發現絕大多數都是本科畢業的。她好不容易闖過了初試和複試,並接受了最後一輪考察——在人力資源部實習三天。當時,領導交給她一項任務,就是把公司去年的部分文件整理歸類並在微機裏建檔保存。
但是,就在她辛辛苦苦地忙了一天的時候,卻接到了總部的緊急通知,要求暫停招聘新員工。“這是什麼意思?拿我們當什麼人了?”當聽到這一消息後,很多參加實習的人憤憤不平,都去找部長理論。部長耐心地解釋著,並逐個安撫。直到下班時,才送走了最後一個人。那時,部長才發現她還在辦公室裏。部長客氣地說:“實在很抱歉,讓你白忙了一天。這是總部的決定,我們也感到很突然,希望你能理解。”她站起來笑笑說,“沒關係,隻是這些文件我處理了一半,要是換成別人還得再重新開始。活幹到一半我心裏不踏實,我明天再來,一個上午就可以整完了。”
回到家後,家人都說她傻,人家都不要你了,你幹嘛還幫你家忙乎。她還是淡淡一笑,第二天又到公司將工作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