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養生篇(2)(1 / 3)

常以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幹。

葛洪

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樂,應以自然,任其自去。此養生之法也。

壽世青

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鳴前,避色如避仇,避風如避箭,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早漱不若晚潄,晚食豈若晨食。

《類修要訣》

人生以百年為限,節護乃至於千歲,如高之小炷與大炷耳,人大言我小語,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

老子

仁人之所以多壽,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董仲舒

十忌:

忌早起科頭,忌出汗扇風,忌陰室貪涼,忌燈燭照睡,忌濕地久坐,忌子時房事,忌冷著汗衣,忌夏月涼水抹簟,忌熱著曬衣,忌久觀場劇。

徐文弼

真常子養生訣

酒多血氣皆亂,味薄神魂自安。夜漱卻勝晨漱,暮餐不若晨餐。耳鳴直須補腎,目暗必須治肝。節飲自然脾健,少思必定神安。汗出莫當風立,腹空莫放茶穿。

溫革

養靜箴言:

灑脫,是養心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靜,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王之春

多飲多食之弊: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食辛則氣散,多食鹹則氣短,多食甘則氣積,多食酸則氣結,多食苦則氣抑。

陳繼儒

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

莊子

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澹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刻意》

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

莊子

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刻意》

故事心者宜以孝,事肝者宜以仁,事肺者宜以義,事腎者宜以知,事脾者宜以誠,實而不詐,五物宿於其所喜,五事各施其所宜,外邪之不入,內究之不泄,夫是之謂善完。

《大道》

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台,味不眾珍,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

《重已》

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

《盡數》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呂氏春秋

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挶為聾,處目則為蠛為盲,處鼻則為鼽為窒,處腹為張為疔,處足則為痿為蹶。

呂氏春秋

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盡數》

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髒六腑。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誌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達鬱》

延年良箴:

四時順攝,晨昏護持,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口勿妄言,意勿妄想,勿為無益,當慎有損,行往量力,勿為行勞,坐臥順時,勿令身怠,悲哀喜樂,勿令過情,愛憎得失,揆之以義,寒暖適體,勿侈華豔,動止有常,言談有節,呼吸清和,安神閨房,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兒孫孝養,僮仆順承,身心安逸,四大閑散,救苦度厄,濟困扶危,若能常久,可以延年。

《壽世保元》

明德惟馨,無憂者壽,嗇寶不夭,多修用老,自然之理,外物何為!

《道意》

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

劉子

神照則垢滅,形靜則神清;垢滅則內欲永盡,神清則外累不入。

《清神》

多食甘者,有益於肉而骨不利。多食苦者,有益於骨而筋不利。多食辛者,有益於筋而氣不利。

公孫文子

和神氣,懲思慮,避風濕,節飲食,適嗜欲,此壽考之方也。

《仲長子·昌言》

體病則攻之以針艾,疾瘳則養之以膏粱。

《典語》

天二氣即成虹,地二氣即泄藏,人二氣即生病。

《上德》

智慧多則引血氣,如燈火之於脂膏,炷大而明,明則膏消;炷小而暗,暗則膏息,息則能常久也。

唐子

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

孔子

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林逋

多忿害性,多欲害已,多逸害生,多憂害誌。

崔敦

食過則成積聚,飲過成痰僻。

梁章矩

常有小疾則慎疾,常親小勞則身健。

申涵光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謂坐忘。

莊子

心氣常順,百病自遁。

蔡清

節欲少勞者則氣長而緩,多欲而勞倦者氣少而短。氣少則身弱,身弱則病生,病生則命危。

陳致虛

聖人置腹而食,度形而衣,節於已而已,貪汙之心奚由生哉?

劉安

先講治身,後談養心。

葛洪

仁人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董仲舒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厥色,所以無汙;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濟務;殫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撅撅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