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陰謀詭計(1 / 2)

接著,三人又商議了許多事情,王華提出將任命鄭羽的聖旨與任命呂布為將軍的聖旨寫到一起,讓董卓看著辦。同時,漢獻帝還下了一道密旨,讓鄭羽率部接管皇宮守衛。

鄭羽雖知這招走得有些急了,但還是接過密旨,心說這也不是不可能,隻要他與呂布聯合起來,長安城就等於是他的了。但鄭羽還是提出,讓漢獻帝下一道聖旨給劉將軍兒子劉政,讓劉政立即率部回到京城,陪同鄭羽一起拜祭劉將軍。

這個理由冠冕堂皇,劉將軍為國捐軀,他的兒子理應得到朝廷的照顧,此時又有其父部將前來祭祀他父親,劉政是唯一兒子,自應陪侍在身側才是。當然,鄭羽出此招,一者是挑戰董卓權威,二則是不想劉和在前線出事,三則是看上劉和這支羽林騎了。

對鄭羽來說,長安若加上劉政的一千羽林騎後,他連呂布都不再擔心,必要時,他就讓吳濤率五千神射營西渡黃河進入長安,到時實力大增,幹脆就將長安給奪了,與董卓擺開架勢,公開對戰。

這件事的關鍵,還是要迫使董呂分裂。

在想明白這些關節後,鄭羽振作精神,他建議獻帝立即召王允、黃琬、士孫瑞、呂布等人前來廷議,讓劉和立即前往傳旨。須臾,這些大臣前來未央宮議事,漢獻帝將他的想法與眾人說了之後,立即得到大家讚同。

“嘯雲遠道而來拜祭劉將軍,劉政須在場盡將軍兒子之孝道,這是禮節。”王允嚴肅說,他自然知這是鄭羽的主張,也知漢獻帝此舉將會帶來何種結果,但這是個契機,可以拉鄭羽加入反對董卓,甚至是顛覆董卓政權的陣營中。

呂布心中雖覺突兀,但也想明白這肯定是鄭羽主張了。關鍵是鄭羽站在理上,他說不出反對意見,心中則是對董卓是否認可沒把握,他對董卓之權利欲望和滔天權勢十分了解。士孫瑞和黃琬更是舉雙手讚成。

參與廷議的人在說到劉將軍時,都是心生敬重,故而,召回劉政之事一致通過。獻帝大喜,立即讓內侍草擬聖旨,並將之送到太師府李儒處蓋玉璽。李儒是董卓女婿,也是他的重要幕僚,此時正在太師府內,董卓出征後,太師府的一切就由他負責掌管和決策。

董卓從皇宮拿回玉璽後,就讓李儒負責保管,並言明重要事宜要他親自認可,一般內容由李儒把關即可。李儒見了這份聖旨,心中覺得突兀,想了一陣就知定是鄭羽在搗鬼,但這事說得在理,他也提不出反對意見,隻好在聖旨上蓋上玉璽,送回皇宮辦理。

獻帝見蓋著鮮紅大印的聖旨,心中激動不已。是他第一次擅自主張寫的聖旨,並得到太師府認可,雖這是鄭羽主張,但他內心中還是覺得這是自己對董卓權威的第一次挑戰,且取得成功了。

此時,他的小臉上露出笑容,興奮之情難以抑製。

王允和黃琬、士孫瑞也是滿臉激動,王允感歎說:“傳國玉璽在洛陽時丟失,這枚玉璽是太師代為製作,說暫時放在太師府內,由李儒把關和保管,所有聖旨隻能送到太師府內蓋上玉璽後才能生效。”他認真向鄭羽解釋著當今朝廷的規矩。

說起這些事,其他幾人也是麵現惆悵之色。

獻帝顧不得這些事,對他來說有了第一次,今後就會有第二次,故而,立即讓王允派人快馬前往洛陽向董卓傳旨。且說董卓看到這份聖旨,心中罵娘不已,但他確實提不出反對意見,隻好讓劉政立即率部啟程回長安,此是後話。

廷議散去,鄭羽與王允、呂布、黃琬和士孫瑞等人離開王宮,出宮門後,大家各自散去,鄭羽登上王允馬車準備回到王允府邸。

馬車上,王允嚴肅說:“劉將軍於國有大功,其子必須得到朝廷關照和庇護,估計董卓也說不出什麼,一旦劉和之一千羽林騎回到長安,嘯雲可設法讓他駐防城內,必要時將之加入皇宮守衛,對陛下安全是有好處的。”

鄭羽自然知道王允話中意思,但他心知此時急不得,否則定會出事,故而隻好說:“此事牽一發動全身啊,董卓大軍在外,呂布態度不明,且董卓在長安城內還有五千兵力把守皇宮,一旦出錯,必是人頭落地的結局。”

對軍事行動,鄭羽的思慮要比王允成熟得多,故而,他不再敢吭半句。剛回到王府不久,王允就得到報告稱快騎已派出,三日後董卓就可收到聖旨,估計七至八日就能收到回信。

劉政能否及時回來,就看這段時間董卓的態度了。

王允心中有話,但他與鄭羽之間關係還不夠深,彼此間說話都是點到為止。回到王允府邸,鄭羽直接進了後院,躲在書房裏想事。對他來說,是該將前來長安的任務思慮清楚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