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走過來,與曹劉打聲招呼後,蘇婉就拉住鄭羽胳膊說:“走吧,反正你也沒其他事,今日陪劉大人和蔡大人去為新王都選址。”曹劉一聽要為新王都選址,頓時興致大增,提出也要去看看。
回到王宮,劉虞和蔡邕已在等候,上了馬車在親兵護衛下向南進發。這事最先是田疇提議,他說現在的王宮比都督府還不如,根本無法舉行慶典,故而,隻能安排在王宮前的大廣場來搞。
為此,蔡邕提議在柳城以南三十裏處建一個更大王宮,名稱為上都城;同時,在原遼東郡城建高句麗新都城,名稱叫漢城。劉虞大人也極為讚同。
當時這個提議一出來,鄭羽都目瞪口呆了,心說,這後世沈陽不知還有沒有?而韓國的漢城又不知該叫什麼?但他隻是遲疑片刻,並沒任何反對,內心中覺得叫漢城也好聽,漢人之都城也。
一個時辰後,眾人來到一座山峰下,上山是一條羊腸小道,鄭羽趕忙扶著蔡邕登山,可老人家卻說:“我還沒老!”甩開膀子就獨自登山,行到半山處,無奈說:“不服老不行啊!”
登上山頂向南看去,見三麵環山,穀中一馬平川,一條大河繞著這片草原,景色秀麗。蔡邕指著這條大河說:“這條河呈環狀,水流平緩清澈,此處必是分水寶地,定都此處,可保北麵邊境數百上千內再無戰火,是吉祥之地。”
劉虞用手比劃著,許久才說:“此處確是個好地方,風水極佳,建設都城可保北國千年安寧,再者,與柳城之間距離也近,到時會有大批百姓遷居於此,安置數百萬人都沒問題。”說完,與蔡邕兩人低聲交談,並不斷指著遠處說著些專業詞彙,總之,這些鄭羽不懂,他也懶得聽。
對這些山水之事,鄭羽不懂,曹操不屑於懂,劉備倒是不置可否。
此時曹劉兩人躲在樹蔭下神聊,曹操小聲對劉備說:“若不是嘯雲徹底消滅了烏桓、東部鮮卑,這裏風水再好也無用,實力才是硬道理。現在,鮮卑各部都在躲避嘯雲的軍隊呢,整個北方真是安寧了。”
劉備想到遼東戰局,不由感歎說:“玄德到現在還沒搞明白,為啥會是這種結局?烏桓聯軍等於是被趕到馬訾水以東,今後有公孫度阻擋著,是別想回來了。鮮卑兩部被嘯雲抄了老巢,將兩個部族人馬悉數南遷與烏桓、漢人融合。剩下的鮮卑聯軍在遼東戰場折損過半,又被向西趕走數千裏,今後是絕對不敢東顧的。高句麗被鄭羽吞並,扶餘、挹婁和沃沮三國則是直接被滅國,如此一來,大漢北方真是再無外敵了。”
曹操也是讚歎不已,“嘯雲此戰不僅是天下名聞,且將流芳百世。隻要有鄭羽永鎮北方,這北方就是安定的。也怪,人家打下江山都是自己來做皇帝,可嘯雲卻將兩個娘子推出當女王,真是異類了。”
劉備聽罷笑出聲來,“還有一個呢,蘇婉現在是幽州女都督,真是天下奇聞,女子竟都超過男子了。”
“女人能幹者不少,不可小視之。”
鄭羽並不知曹劉正在議論他,此時,跟在劉虞和蔡邕身後走來走去,他對這些事既不懂也不感興趣,但卻要裝出謙恭模樣,身邊兩人都是他敬重的人,一個是當世大儒又是嶽父,他的話當然要聽;另一個是頂頭上司又是姐夫,位高權重,他的話更是要聽。
故而,他隻能裝孫子,讓他得意的是,他現在裝孫子的本領很高了,心說,這就是高情商啊。
劉蔡兩人不時回頭問他意見,鄭羽隻好“嗯嗯”、“是是”的說。很快的,兩人就知鄭羽不感興趣,但選都城茲事體大,故而,他們還是認真勘察,整整在山頂上呆了半日,才開始下山。
“蔡大人,兩個都城的名稱取得極好,一個上都,一個漢城,都極有意義,是否就這麼定了?”劉虞邊走邊問,先是問蔡邕,接著又轉頭看著跟在身後的鄭羽。
蔡邕也回頭看著鄭羽,“要不我回去再想想,或許和大家商議一番再定?”
鄭羽卻說:“你們兩位大人覺得好,那一定就是最好的,我看可以定了。就是上都和漢城!”如此,都城名稱就算是定了下來,接下來就是組成兩個籌備處負責建設。
反正這些是蔡邕和田疇事,鄭羽不想參與。他這是典型的“不知為不知”了。
下山的路有些陡峭,曹操主動過去攙扶劉虞大人,而鄭羽則扶住蔡邕手臂行走,沒行幾步,幹脆背上蔡邕,而曹操主動背起劉虞,飛也似下山而去。
回到薊城已是天色很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