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番歌功頌德,讓鄭羽頓時飄飄然起來。
對接下來的兩個問題,劉虞和蔡邕看法竟是想同,一是讚同鄭羽去長安受封,“如此大功勞,無人敢動嘯雲的,即使是董卓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是天大功勞,凡是漢人,都需當敬重之。”
蔡邕則說:“去,為何不去,這是光宗耀祖之事。再說,你也該去給劉雲將軍拜祭一番,他的墓地已遷到長安,他的家屬也該去慰問一下,畢竟,他有大恩與嘯雲啊。”
說到劉雲,會客堂內的頓時安靜下來,顯得肅穆。
蔡邕這話一出,鄭羽不再猶豫,立即決定要去長安,在內心中,他真是敬重劉將軍,故而,無論如何都要去拜祭的,並將他的家屬護送回幽州,今後當以自家親人待之。
對高句麗加入漢朝、高句麗人加入漢人之事,劉虞和蔡邕兩人都是欣喜,覺得這是一勞永逸解決北方邊境的做法。至於此前田疇提議說獨立建國之事,是再不敢吭聲了。
此後,李姬提出高句麗丸都遠離柳城,今後來往不便,說要將王都遷到遼東郡城內,鄭羽本想反對,劉虞卻大加讚同,認為高句麗今後都是漢人政權,搬回遼東郡,可將關外統管起來,又能向東監視公孫度、烏桓兩部,此議甚好。
她是高句麗公主,更是鄭羽夫人,今後由她當國王,與宋姬一東一西管轄著北地,對朝廷和劉虞來說,將可保永世基業。
“相公,你的意見是?”李姬嬌聲問,她想,遼東郡城到柳城,快馬也就三天距離,今後離鄭羽和眾姐妹們就近了,當然,離聖女山更近些,故而,十分渴望,再說,她真不想回遙遠的丸都,過孤獨日子,真是沒意思極了。
“劉虞大人都說了,就這麼定了吧,到時咱們就在遼東郡城重建丸都。”鄭羽心說,如此一來,等於高句麗統一管理整個東北地區了。
蔡邕也認真說:“如此甚好,但可派重要將領守丸都,監視各方。”
鄭羽連忙應是,“王猛還是率部守丸都,一者監控北方民族,二則等於在半島地區插上一條腿,今後馬訾水以東地區就是三家分立,暫時維持現狀,對各方都有利。”
兩個國王雖是女王,但田疇和蔡邕分別為相,倒也不擔心國家政務軍務出問題。
議事結束後,李姬笑嘻嘻的挽住鄭羽胳膊,小聲說:“我這也是為了相公啊,到時相公來新丸都就快了,咱們家的烏龍馬快,估計一日就可抵達,要多來啊。”
於此同時,鄭羽將幽州都督讓蘇婉代理,劉虞也認同。如此一來,鄭家三個娘子,分南北東三個方向,管著各地政務軍務,都是位高權重了。蘇婉此後也被稱為蘇都督大人,這讓她內心中欣喜不已。
蔡琰拉住三女,興奮說:“三位姐姐,你們好好幹,為咱們家增光!今後,這鄭家總管家就是琰兒了。”蘇婉打趣說:“咱們家生兒育女之事,琰兒姐也要統管起來,這可是頭等大事了。”她剛說完,眾女都哈哈大笑。
蔡琰也大笑說:“管,管,你們每人都生十個八個兒女,咱們家兒子人人都當州牧太守,女兒就當國王都督了。”說完,忍不住哈哈大笑,眾女笑做一堆。
日子過得飛快,一個多月後,太史慈和子龍回師,開國大典也在不久後隆重舉行,連漢室朝廷都派出特使參加此次盛典,各地州牧都派了不少代表前來。
值得關注的是,公孫瓚已是青州刺史,他派出代表竟是劉備。
鄭羽熱情接待了劉關張三人,兩人相識得早,想到初時還在東垣城下有過一番合作,此時鄭羽已是統一北方,讓劉備眼熱得很,“嘯雲之成就,可謂曠古爍今了,今後再無人可有如此成就。”
劉備和公孫瓚同師從盧植,兩人是同窗好友,他投靠公孫瓚是曆史上發生的事,也有其必然性,故而,鄭羽也是恭喜一番,劉備終於有了自己地盤、人馬。事業雖還小,但已是小荷露出尖尖角。
此後公孫瓚大勝青州黃巾軍軍,實力大增,雖失去幽州,卻也能在青州開辟出一番大事業。隻是他今後與袁紹相爭,不知是否還是袁紹勝?曆史還會沿著原來軌跡向前推進嗎?
其實,劉備此前最想的是,來幽州投靠鄭羽,可在青州拜見同窗公孫瓚時,卻被他留下,今見鄭羽成就如此巨大,心中頗多遺憾。但鄭羽心中清楚,劉備的曆史軌跡就是如此,在徐州鬧黃巾軍時,公孫瓚派他前往增援,最後他得了徐州刺史,才開始了輝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