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疇看法更傾向於組建獨立國家,他曆數大漢朝廷的總總弊端,“大漢朝廷其實就是劉家天下,從高祖開國至今有數百年,後人不如前人,自古都是如此。百姓為何造反?客觀說,朝廷、官府都有過錯,故而,我們若建立一個完全沒有大漢朝廷弊端的國度,也許百姓更加樂見呢。再說,咱們都是漢人,這也是個漢室朝廷嘛。”
聽了田疇的話,鄭羽心動不已,到時他就是皇上了,可他內心對當皇帝沒底,覺得現在這種日子更加快活。再說,若立國,與那些諸侯割據有何區別?且為了統一,還得大打出手,又得死多少人?故而,他並不想搞獨立王國,覺得還是在大漢名義下更好些。
他轉頭問宋姬,“玉兒,你也說說。”
“我基本讚同子泰的看法,大漢朝廷弊端不少,貴族驕奢淫逸,百姓卻苦不堪言,社會貧富分化極為嚴重,漢室朝廷大權旁落,法典無威,加上董卓亂權,早就名譽掃地。現在董卓控製著漢室朝廷,董卓的意見就等於朝廷旨意,已非原先的漢室朝廷了。”
宋姬雖處於北地,但卻對大漢天下知之甚深,分析如理,讓人信服。
田疇也是極為佩服,讚同說:“女王陛下說得入理,子泰也是如此想,總覺得還是獨立建國更有好處,好政策更能得到實施,這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啊。”他說這話時,頗有勸進模樣。
鄭羽也在思考,但他見了太多死人,真不想漢人百姓再次因為統一戰爭而遭受傷亡和流離之苦,故而,輕聲說:“若劉虞大人肯出來當皇上,就沒問題了。”心中卻在想,這時袁紹、韓馥應該是勸進劉虞當皇帝的時候了,怎麼還沒消息傳來?莫非有啥變故不成?
田疇和宋姬見鄭羽扯到劉虞當皇帝這件事上,不由茫然,心說,有可能嗎?
當然,這是大事,還是等劉虞和蔡邕來之後再最後商定。對鄭羽來說,還有件事比較麻煩,就是李姬根本無心政事,故而,他提議田疇為高句麗國丞相一事,田疇則慨然允諾,烏桓國丞相就由蔡邕來擔任。
當然,高句麗國和烏桓國都是劉虞大人治下,暫時算是屬國關係,反正,大漢一府十三州內,州中小國多得很,基本上都是劉氏子孫為國主。
又過十數日,太史慈和趙雲先後傳來捷報,稱一個向北向東,一個向北向西,都打出兩千裏江山,一直打到無人居住處,立下大漢界碑後才收兵。
鄭羽接到捷報既高興又茫然,現在,他都不知國土到底有多大了?
天漸漸熱了起來,後院裏的桃樹結滿果實,鄭羽大部分時間都在後宮,陪著眾女度過,直到聖女山傳來消息,要蔡琰等女上山修煉,她們才依依不舍離開王宮前往聖女堂去,鄭羽送她們到城門,交代一番後才回到王宮。
時間過得飛快,劉大人終於來到烏桓,已抵達柳城近郊,同行的還有蔡邕、蘇婉、鄒氏雙女和郭雅、劉倩等人,鄭羽家都在這柳城團聚了。上穀、常山、宓神穀、洛神鎮、幽州各郡,都派人前來慶賀。
鄭羽一邊交代雷豹派人上山通知蔡琰,一邊立即與宋姬、田疇出城迎接。
劉虞大人此行帶來不少州牧府和各郡守的太守們,加上護衛兵力,一行人浩浩蕩蕩前來。抵達城門時下車,鄭羽和宋姬、田疇連忙迎上去與眾人寒暄。
劉虞依然如故,隻是顯得精神健旺,比當初鄭羽離開時,似乎還年輕不少,見到鄭羽嗬嗬大笑著迎了過來,兩人行了擁抱禮。接著,鄭羽見蔡邕,行過禮後,就被蘇婉眾女包圍住,他一個個抱了一遍,眾女都臉帶淚花,又哭又笑。
蘇婉顯得更加雍容知性,薊城都督府的事務,基本上就是她在負責,這官場呆久了,氣質上發生了極大變化,故而,立即安撫眾女,“有情話兒回宮裏再說,想要相公補償你們的,可以大膽提出,相公一定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然了,也是讓你們死得如神仙。”
她這話帶色,說完就先笑了起來,眾女哈哈大笑,分別傷感一掃而空。
接著,鄭羽與劉虞同乘,一起進了柳城,往國賓館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