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3)(1 / 3)

巴金的“靜坐回憶”讀書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誌兩點鍾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裏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一是,可以不受條件限製,可以充分地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製,她不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曆。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一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裏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裏有一個大倉庫,裏麵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正常讀書條件的情況下都可以“讀書”。

二是,可以溫故而知新。通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像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獲。

三是,可以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華羅庚的“思考書名”讀書法

無獨有偶,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也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他在燈下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是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他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到了自己手裏,應該怎樣寫……想完後打開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一本本來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讀完了。

狄更斯的“講故事”讀書法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在做學徒做小工的時候,身邊常帶著書,有空就拿出來讀,他尤其喜歡向同事們講他讀到的故事和小說,他一有機會,就向同事們滔滔不絕地講故事。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有一部分是向人講述中得來的。

李嘉誠的“耳朵”讀書法

利用錄音帶,以“耳朵”讀書是另一種方法。就算是在行走,甚至躺在床上,關掉所有的燈,仍然可以讀書。換句話說,隻要利用錄音帶,以"耳朵"讀書就行了。

華人首富“李嘉誠”有香港超人的稱號,他隻進過三年正式的學堂,其事業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基本上都來自於他勤奮的自學和業餘時間的進修獲取的。由於他的時間很寶貴,所以在開車的時候、在行走的時候、在吃早餐的時候,他常常讓助手讀報紙和書籍給他聽。可謂是“耳朵”讀書法的成功典範。

最近,不但有朗讀詩詞以及小說的錄音帶,甚至有演講以及授課的錄音帶出售。在剛開始的時期,這種方式的錄音帶是專門提供盲人使用的。想不到這幾年來,一般人對利用眼睛讀鉛字,似乎已經感到不新鮮了。於是,利用耳朵聽的讀書方式,逐漸受到多數人的青睞。 用“耳朵讀書”的好處,在於不必使用眼睛和手,不必選擇時間及地點,就算在刷牙、走路時都能夠讀書。同時,因為不必使用眼睛看鉛字,在黑漆一片的床上也能夠讀書。尤其是對白天眼睛感到疲勞,不想再使用眼睛的人來說,這種用"耳朵"的讀書方式,可說是最理想不過的。隻要你能夠拋棄"讀書必須使用眼睛"的老觀念,讀書的機會是很多的。令人感到最遺憾的事情,莫過於"錄音書籍"的數目,隻占書籍總發行的極少部分而已。尤其是專門性的書籍,幾乎尚未發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