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程宇華這麼肯定丁汝昌會沉船自殺,寇誠和趙恒兩人都有點不相信,一個曾經幾換門庭的人,在危險的時候是很難下定決心自殺的,在他們看來,丁汝昌現在義正辭嚴的拒絕,頂多也隻是做做樣子,一旦海陸合圍完成,到時候他肯定會為了保命而放下架子投降的。
看著兩人一臉的不相信,程宇華也不好解釋得太多,隻能又將信息的來源推到虛構的渠道身上去。
從一開始程宇華就沒指望說服丁汝昌,他讓寇誠派人去,也隻是希望從劉步蟾、林泰曾等人身上下手。
丁汝昌是一個傳統的老式軍官,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一個家將式的軍官,他忠於李鴻章的成分要遠多於忠於國家和民族,要想勸降這樣一個人物,確實不容易。但是劉步蟾和林泰曾他們這些人就不同了。
他們這些高級軍官幾乎全部是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的,並且大多曾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過。中層軍官內也多有原留**童,被召回國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後服役。可以說他們這些人經受的都是現代教育,有很強的民族和國家概念,如果方式得當,說服起來應該是有可能成功的,所以程宇華也就將注意裏打到了他們這些人身上。
而且他們大多業務純熟,學習的是英國的海軍思想,而南寧的海軍脫胎於德國。英德兩國的海軍思想孰優孰劣,程宇華自然清楚,所以程宇華想要延攬劉步蟾他們,也是打著融合英國海軍思想的想法,補充南寧海軍在傳統上的劣勢。
怎麼去說服劉步蟾他們,程宇華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原史上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雖然在甲午之戰中戰死了,但是活下來的人大多畢生都在為強大國家的海軍而奔波,盡管其一開始的目的隻是為了找日本報仇,但是在戰後麵對洶湧而來的列強海軍的時候,他們轉而又為國家的海防開始擔憂了,並且一生都在為之努力,後來的薩鎮冰、陳策等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且他們去過國外,見過世麵,了解目前的世界局勢。雖然滿清現在海軍實力也算小有所成,讓列強不敢太過囂張,但是也經常發生民眾受辱,尊嚴受損的事件,他們這些人的心中對洋人充滿了怨氣,肯定也希望自己國家的海軍可以揚眉吐氣,在列強麵前不再低人一等,原史上他們不待見洋教習,最後排擠走了琅威裏就可見一斑了。
所以隻要讓他們看到轉投南寧後的光明前景,可以讓他們有與列強分庭抗禮的那一天,那麼說服他們也就水到渠成了。
程宇華打定主意,對寇誠說道:“丁汝昌不去管他,他隻聽從李鴻章的命令,沒有李鴻章的許可,他是不會讓軍艦落入我們手中的。你將主要精力放在劉步蟾他們身上,要讓他們看到我們與滿清的區別,特別是我們敢於和列強抗爭的勇氣上......算了,我寫一封信,你以電報的方式交給他們,隻要他們看了,我想至少有六七成的把握成功!”
說完,程宇華也不管寇誠一臉的疑惑,自顧自的找來紙筆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