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者的衣服對聽眾有什麼影響?卡耐基多次指出,如果演說者是位不修邊副的男士,穿著寬鬆鬆的褲子,變形的外衣和鞋子,自來水筆和鉛筆露在胸前口袋外麵,一張報紙,一把煙鬥或一罐煙草把西裝的外側塞得凸了出來,或者演說者是一位女士,帶著一個樣子醜陋的大手提包,襯裙又露在外麵,聽眾們對這樣的演說者根本沒有信心,就如同演說者對自己的外表也沒有信心一般。聽眾有時甚至會認為,這位演說者的頭腦一定也是刮七八糟的,就如同他那頭蓬亂的頭發,未經擦過的皮鞋,或是脹得鼓鼓的手提包。
位於華盛頓的農業部,在其實驗場上養了幾百箱的蜜蜂,每一個蜂騍都被裝上一麵很大的放大鏡,隻要按下按鈕,蜂騍內部就會被電燈照得通明。因此,任何時候,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這些蜜蜂的一舉一動都能被很細致地觀察到。演說者的情況也與此相似,他被安置在放大鏡下,被聚光燈所照射著,所有的眼睛都看著他。在這種情況下,他個人外表上最微小的不協調之處,立刻就很醒目。
中國有一句諺語叫和氣生財,在觀眾麵前展露的笑容,豈不是和櫃台後麵的笑容那般同樣受人歡迎嗎?比如有位演說者,他出現在觀眾麵前時,全身散發出一種氣息,仿佛在說他很高興能來到這兒,他很喜歡他即將進行的演說工作,也總是麵帶微笑,而且顯得十分樂意見到我們,因此,很快地,他的聽眾必然會覺得他十分親切,而對他大表歡迎。
但我們卻經常看到演說者以一種冷淡、適作的姿態走出去,仿佛他們很不喜歡發表這次演說。要是演講完了,他定要感謝上帝一番。我們這些當觀眾的,很快就會產生相同的感覺。這種態度是有感染力的。
《有影響力的人類行為》一書中寫道:“喜歡產生喜歡。如果我們對聽眾有興趣,聽眾也會對我們產生興趣。如果我們不喜歡台下的聽眾,他們不管在外表或內心,也會對我們表示厭惡,如果我們表現得膽怯而且荒亂,他們也會對我們缺乏信心。如果我們表現得很無賴,而且大吹其牛,聽眾們也會表現出自我保護性的自大。經常地,我們甚至常未開口說話,聽眾就已評論我們的好或壞了。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指出,我們必須事先確定我們的態度,一定會引起聽眾熱烈的反應。”
事實上在演說時,把群眾有機地聚集在一起,盡量減少場地的空間,對演說的成功也是起著重要作用的。當聽眾分散開來時,他們比較容易受到感動。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廣闊的空間、以及聽眾與聽眾之間那些沒有人坐的空椅子更能澆熄聽眾的熱情了。
亨利·畢丘在耶魯大學發表有關演說時說:
人們經常問我:“你是不是認為,向一大群人演說,要比向一小群人演說更有意思?”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可以向十二個人發表精彩演說,和我向一千個人演說的同樣精彩,隻要這十二個人能夠圍繞在我的身邊,緊緊地靠在一起,彼此可以碰到對方的身體。但是,如果一千個人分散開來,每兩個相隔四尺之遠,那就像一間空無一人的房子一般糟糕。所以把你的聽眾緊緊聚集在一起,你隻要花一半的精神,就能令他們大為感動。
一個人置身於大眾之間時,很容易失去自我的感覺。他成了群眾中的一個成員,比他單獨一個人更受到影響。
人們成為一個整體時,你很容易使他們發生反應,相反的,要使個人有所反應則比較困難。比如,男人上戰場時,一定會作出世界上最危險及最不顧一切後果的行動……他們希望大家聚成一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家都知道德國士兵們上戰場時,彼此要緊緊握住同伴的手不放。
群眾是一種很奇特的現象。所有規模龐大的運動及社會改革,都是經由群眾的協助而推展開來的。所以,在演講中,群眾對你的演講成功與否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不能充分利用群眾,那麼你的演講將注定要失敗。
如果我們要向一小部分人演講,就應該去找一間小房間把聽眾集合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要遠遠勝過他們分散在寬闊廣大的大廳裏。
如果你的聽眾坐得很分散,那麼就請他們移到前排來,坐在靠近你的位子上,你一定要堅持他們移過來,然後才展開你的演講。
除非聽眾相當多,而且確實需要演說者都在講台上去,否則不要那樣作。你要下台去站在他們身邊,和聽眾親切的打成一片,使你的演說和日常談話一樣。你就容易取得成功。
演講場所的環境對演講者能否引起聽眾共鳴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演說過程中,氧氣是極為重要的基本要素。不管是如何動人的演說,或是音樂廳中如何美麗的女高音,都無法使置身於惡劣空氣中的聽眾保持清醒。因此,在演講的過程中,如果可能的話,應請聽眾們站起來休息兩分鍾,同時把窗戶全部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