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學習的訣竅
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是殊途同歸——以獲取知識為目的。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需要在長期的學習實踐中去探索發現。這裏我介紹幾種特殊的學習方法,或許會對讀者有此啟發。
鍥型學習法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對於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隻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西蒙立論所依據的心理實驗研究成果表明:一個人一分鍾到一分半鍾可以記憶一個信息,心理學把這樣一個信息稱為“塊”,估計每一門學問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約是5萬塊,如果一分鍾能記憶一“塊”,那麼5萬塊大約需要1000個小時,以每星期學習40小時計算,要掌握一門學問大約需要六個月。感謝西蒙的這個研究成果,因為它構成了作者要論述的“鍥型”學習的理論依據。
為了形象地說明,我們把這種學習方法比做一把鍥子。知識的專一性像鍥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鍥子的作用力,時間的連續性好比是不停頓地使鍥子往前鑽進。這種學習方法所支配的學習活動,呈現出一種尖銳猛烈、持續不斷的態勢。
原理:燒一壺開水,如果斷斷續續地燒,1萬斤柴也燒不開;如果連續燒,10斤柴就夠用了。
據報道:隻有初中文化的熊存瑞,17歲時便立誌要當一名音樂家,他以每天10小時的時間苦練了一年的手風琴,終於使專家們也為之歎服。不幸,由於練琴太猛而得了難以治愈的腱鞘炎。於是他又以每天十個多小時的時間學習英語,隻用了兩年時間就學完了英語專業的全部課本,之後以全國英語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英語係,插班二年級。不久他又攻讀考古學;隻用了半年時間就學完了大學考古專業四年全部課程,並在考古學研究生入學考試中一舉奪魁。這裏,天賦固然是一個因素,可是難道全國那麼多考古專業畢業生中就沒有一個天賦高的嗎?顯然不是。實際上熊存瑞的學習時間並不比其他專業大學生少。
為什麼熊存瑞比其他學生成績優秀呢?鍥型學習的知識增長是一種優勢累積,不僅在知識的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也是高於傳統學習方法的。比如按常規的學習方法,上一堂化學課後,又上其他課,期間由於化學課的停頓和其他課對化學知識記憶的影響,上第二堂化學課時還必須拿出一定的時間複習,以此類推……學得越多,複習量就越大。而持續不斷的學習本身就包含著對學過的知識的不斷回顧與複習,所以就可以省去複習所浪費的時間。又由於進攻的態勢本身就是一種優勢,所以還會產生質量優勢。馬太效應在這裏的表現是:越是很短時間精通了一門學科,就越容易靈活運用。
精神準備:開步走吧,隻要走,自然會產生力量。
“鍥型學習”需要充分的精神準備。須知一個正確的考慮不如一個有缺點的行動。蘇秦、張儀如果不是到處遊說辯論,誰會知道他們呢?愛因斯坦不是在大街上張貼一張“高中畢業生愛因斯坦講授物理,每小時三法郎”的求職廣告,怎麼會到泊爾尼專利局工作呢?最典型的要數俄羅斯科學之父羅蒙諾索夫了,他僅從小學課本的序言中知道有個“莫斯科”,猜想那裏一定有學校,借了三個盧布,步行1000多裏到莫斯科,最後不是成了大科學家嗎?
路上有根橫竿,對於弱者來說是此路不通的標誌;卻促使強者跳躍。不要埋怨條件,條件是客觀存在的,它並不因為你的埋怨而有所改變,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為長在你脖子上的是思考問題的腦袋,不是蘿卜,長在你肩膀兩旁的是兩隻會創造世界的手,而不是兩條樹根。你井深,我繩長,你能來,我能往。大自然是公正的,她在給予人們困難的同時,也賜予了人們智力。
學會快速學習
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信息如同洪水一樣不斷湧來,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根本無法對付新知識的洪流。近年來,日本出現了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快速學習法”,它能使人們以高於常法五倍的速度靈活、迅速地掌握新知識。
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件難記的事情或一道難解的數學題,若是你有意識地向別人講述幾遍,就能大大地加深印象,易於記住或理出頭緒。這是因為當你講述的時候,為了說明它們,腦筋也緊張地活動,許多概念在“表達”它們的時候得到了強化,化為自己的東西。許多雜亂無章的“因子”在“表達”它們的時候,得到了整理,使它們條理化、清晰化了。“快速學習法”正是根據這一點展開學習的。在用這種方法學習時,先不求完全的理解,也不去聽別人的講述,而是在拿到教材後,直接根據書前的目錄,動員自己所有的潛在知識(即以前學過的有關知識、概念等)進行一次“自我講授”。講完後才打開書本,進行第一次通讀。通讀時不記筆記,更不問人,隻是在不甚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經過這次通讀,第一次“自我講授”的不足之處、謬誤皆會“躍然紙上”,使你深有體會,受益匪淺。然後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編製出一張精練適用的“目錄一覽表”,對照著它進行第二次自我講授。這次的講授會比第一次更加完善、更加豐富、許多模糊之處也會漸漸清晰起來,印象也大大加深。接著,可以第二次通讀教材,這次通讀所獲得的感受、心得和體會便會像閃光的亮點一樣永遠記在心裏。當你再進行第三次自我講授時,就會更加順利,發揮得更加開闊……這樣,經過了四到五個回合的自我講授和通讀、精讀後,你就能得心應手地掌握這門新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