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改革開放為編輯學開辟了新的航道?(1 / 3)

編輯學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萌芽,50年代和60年代生根長葉,那時在我國大陸及港、台等地區都有專著出版,但為數不多,影響也不大。就像一棵無名的小草,瘦弱、無援地生長在原野上,但卻開始有了生命。從20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到本世紀初,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裏,編輯學研究從小到大,一直到迅速崛起,走過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這也是任何一門新興學科發展的必經之路。

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在新聞出版界、教育界同仁的努力下,編輯學這門既古老又新穎的學科得以迅速崛起,討論了許多學科建設的基本問題。

(一)關於編輯有學無學的爭論

編輯學提出之初,首先碰到的是有學無學之爭。有人認為,編輯是術不是學,編輯工作世代相傳,都是師傅教徒弟,編輯學未嚐聞也;有的說,編輯編輯,剪剪貼貼,充其量是個編書匠,從未想過要往學術上靠;也有的說,當編輯的隻要有基本知識,有一定文字功夫,就可以編書,何必要講什麼編輯學;更有甚者認為,多少年來,沒有編輯學,書也編了,而且編得不錯,現在來講什麼編輯學,是多此一舉。總之,認為編輯無學,或者說可有可無。以上這些看法,編輯界有識之士分析、歸結為三點:一是認為這是一種傳統的舊觀念,認為過去沒有的東西,現在也不用有;二是認為出於對編輯工作的作用缺乏全麵的理解,看成隻是剪剪貼貼、改改標點符號、批批大小字號,看不到編輯的重要作用,看不到編輯學問之所在;三是認為出於某些編輯人員的自謙。相反,許多認為編輯有學的人認為:編輯工作,世代相傳,都是師傅教徒弟,正是說明其中有許多經驗,隻是過去沒有進行總結、整理而使之條理化、係統化,所以沒有形成一種學說;而所有的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隻要認真總結,把經驗上升為理論,這說明編輯學的形成是有實踐基礎的。有的認為,中國曆史上典籍浩如煙海,有的相傳多少年,都是靠編輯工作才得以流傳下來,其中難道沒有規律可循?更有的說,從曆史到現實,為什麼有的書編得好,有的書編得不好,這就說明編輯工作大有學問。根據以上的爭論,著名理論家胡喬木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明確指出:編輯有學。再加上《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實用百科全書》和《出版辭典》等一些有影響的工具書,都把編輯學作為特大專條加以闡釋;一些資深編輯也紛紛撰文著書,才使編輯無學的觀點,開始得到了抑製,趨向沉默。但是,這個問題的逐步解決,還是在許多編輯學著作陸續問世以後。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抑製或沉默並不等於問題的解決,編輯無學觀點的徹底解決,還有待於具有現代科學形態的編輯學的真正建成。

(二)關於編輯學的性質

既然編輯有學,那麼編輯學應該研究什麼?它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它的任務是什麼?這是編輯有學無學爭論之後提出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上同樣有幾種不同的觀點,爭論是相當激烈的。當時提出的見解,大體上有這樣一些:

1.“綜合性學科說”認為,編輯學是一種綜合性學科。

2.“邊緣學科說”認為,編輯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它是由幾個學科互相交叉、滲透而在邊緣地帶形成的一門學科。

3.“雜學說”認為,既然編輯有時被人稱為雜家,那麼據此形成的學科應該稱之為雜學。

4.“綜合性邊緣學科說”認為,編輯學既具有綜合性,又是一種邊緣學科,所以應稱為“綜合性邊緣學科”。

5.“基礎學科說”認為,編輯學的任務主要不在於對諸多編輯現象和編輯方法的直觀說明與描述,也不在於編輯經驗的一般總結,而是要探索和揭示編輯活動的本質規律,建立完整的適用於各種學科的編輯學的科學體係,所以它應屬於基礎理論學科。

6.“理論學科與應用學科二重性學科說”認為,編輯學既要研究編輯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互相聯係的特殊規律等理論層麵的內容,又要研究編輯工作的技能、工藝和程序控製等帶有很強應用色彩的內容,這就決定了它是一門理論學科與應用學科辯證統一的二重性學科。

7.“應用科學說”認為,編輯學以編輯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編輯活動的特征為主要研究對象,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

綜合以上各種觀點,編輯學的學科性質問題,顯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關係到編輯學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在整個學科體係中,應該如何定位,這是編輯學學科建設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上述7種觀點,大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此後對編輯學學科性質的問題,又有過一些專門的討論,取得了一定的共識。

本章認為,“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結合說”與“應用學科說”,兩者相接近,因為應用學科也要研究理論,探索有關事物的矛盾運動和規律,並使它上升為理論原理,再用以指導實踐。所以說,“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相結合”或“應用學科”,比較符合編輯學這一學科的實際。因為研究編輯學,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指導編輯實踐,使編輯工作科學化,有規律可循。

(三)關於編輯學的歸屬問題

編輯學究竟屬於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還是另有他說?在這個問題上,也是有不同意見的,主要有以下3種看法:

1.“屬於社會科學範疇說”認為,編輯活動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的直接後果是生產、傳播和積累社會精神產品,而社會文化現象的本質及其所產生的精神產品,都屬於社會文化成果。所以,編輯學應屬於社會科學範疇。

2.“文化工程科學說”認為,編輯學不僅是一門新興學科,而且是一門新型的學科。它不是在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兩大類中簡單地新增一個戶頭,而是把許多學科的成就與方法,采擷綜合應用於文化傳導樞紐位置上的編輯活動的一門文化工程科學。

3.“不忙‘掛靠’論”認為,在編輯學起步之初,大可不必把自己拴死在哪棵樹上,如果急急忙忙找一個“婆家”,掛靠在哪一個大學科上,就很難不受其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削弱編輯學自己本來應有的特點,喪失了自己應有的獨立地位,豈非弄巧成拙?

應該說,上述諸說,各有所據,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

編輯學屬於哪一個科學門類?本章認為,編輯學應該屬於社會科學。因為,文化學、知識學、傳播學都屬於社會科學範疇。說到文化工程科學,主要是一種管理學科、組織學科,從根本上說,也屬於社會科學範疇。可見,不論持何種意見,最後都把編輯學劃入社會科學範疇之內。

說到“不急於‘掛靠’”,在一門新學科建立之初,為了開闊思路,進行充分的研究,不先考慮屬於哪個大學科,應該是可以的。但這隻是一種學科建設的戰略設想,並不等於可以長此以往,懸而不決,最終還是要解決所謂“掛靠”的問題,這是不言而喻的。

(四)關於編輯學的研究對象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這是一門學科能夠建立的基本前提,沒有自己研究對象的學科是不存在的。編輯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當然應該有自己的研究對象。那麼,編輯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這個問題,在編輯學崛起以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曾經是我國編輯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並且出現過幾種有代表性的見解,即所謂“過程說”“原稿說”“關係說”“主體客體說”和“規律說”。

1.“過程說”認為,編輯學研究的對象應該是“編輯過程”。

2.“原稿說”認為,編輯工作的任何環節都離不開原稿,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使原稿能夠優化為出版物。因此,原稿在編輯工作中有決定性意義。

3.“關係說”認為,應該把編輯學的研究對象定為編輯或編輯活動與各個方麵的關係,也就是編輯工作矛盾的諸多方麵。

4.“主體客體說”認為,應該把主客體的關係作為編輯學的研究對象。

5.“規律說”的基本主張把揭示編輯活動的基本規律,作為編輯學的研究對象。

(五)關於“編輯”的概念

這在古今中外的著述和工具書中本來就有多種界定,提出的看法很多,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麵。這裏擇要介紹。

編輯是收集和研究有關出版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方針製訂並組織力量實施選題計劃、審讀、評價、選擇、加工、整理稿件或其他材料,增添必要的輔文,同著譯者和其他有關人員一起通力協作,從內容、形式和技術各方麵使其適合於出版,並在出版前後向讀者宣傳介紹的過程。

編輯是社會精神產品生產流程中的一個中間環節,它以物態化生產為目的,對精神產品的原稿進行選擇和加工。

編輯是在利用傳播工具的活動中,以滿足社會精神文化需要為目的,致力於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建立傳播關係,把印刷和發行作為自己後續工作的一種社會文化活動。

編輯是對外載知識的智力加工,包括對知識的審選、修訂、組稿等。編輯活動是締造社會文化的活動。編輯是通過稿本、編本和文體,與作者、讀者廣泛交流的社會文化活動,其目的是締造人類精神文化結構。

編輯是信息和知識有序化、載體化與社會化的學術業務。為了適應傳播的需要,對現存用文字凝結而成的著述和可能凝結的著述進行構思,並且根據生產經營的目的與標準,進行選擇、修整和組裝,就是編輯。編輯是一種以一定的文字、音像材料為基礎,進行創意、選擇、設計、加工、美化等綜合性階段性的精神生產過程,使之符合於製作物質載體的標準,達到宣傳思想、傳播知識、交流信息、陶冶情操、積累文化等目的的智力勞動。

編輯是根據一定的思想原則,以相應的信息或著述材料為基礎,進行優選、創意、優化、組合等綜合性的精神生產過程,使精神成果適合於製作傳貯載體的創造性智力勞動。這個界說,包括編輯的工作根據,編輯的工作基礎,編輯的工作手段,編輯的工作性質,編輯的工作目的。

以上各項都是說明,編輯工作是一種精神生產活動,是一種為社會進步、生產發展服務的社會文化活動。它既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手段,又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個活動,不是隨意的,它是根據社會需要,並通過一定的載體來實現的,有廣泛的社會性和具體的實踐性的一種社會文化活動。

(六)關於編輯的起源問題

這個問題由編輯概念的不同界定而產生。一種意見認為,編輯起源於殷商(或者說,“編”這種活動始於殷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唯殷先人,有典有冊”,也說明了殷商已有書籍,說明編輯活動肯定是存在的,雖然這種活動可能是很原始的。這種關於編輯活動起源的見解,可以名之為“殷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