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將書稿發給經濟學家鍾朋榮和中山大學教授儲小平兩位序作者的同時,我附上了自己寫這本書的動機——寫作本書是基於一種情結。一方麵是因為,我了解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普遍看法存在很大差異。我看到大多數家族企業的二代很有想法,很有作為,隻是父輩還不太理解他們,不太信任他們;但是在媒體上我獲得的卻更多是關於富二代的負麵消息,對富二代這個群體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我不知道到底是媒體缺乏對於優秀富二代的報道,還是這個社會對負麵消息更感興趣。總之,我認為,這都是一種不公平。另一方麵,從近年來幾個地方政府發布的數據看,希望二代接班的一代創始人占了85%以上,但隻有30%左右的二代願意接班,能否接班還是個問號。

因此,寫這本書,我覺得非常必要,其意義在於:在為富二代這個群體正名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提醒一代,提醒二代,為了家族,為了企業,為了社會,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實現家業長青。書中提到的一些觀點和方法,我在清華、北大、華工、華科、上海交大等近十所大學及地方工商聯舉辦的培訓班和論壇上都講過,獲得了很大的認同。我想,把這些觀點和方法總結出來,寫成一本書,對於正在接班或將要接班的家族企業會有一些啟示和指導作用。我的想法得到了兩位學者的支持,他們欣然提筆為本書作序,更讓我感到振奮。

經多次討論,本書最終定名為《家業長青——將富二代打造成少帥》。這裏麵所講的“家”並不局限於家族或者企業這個“小家”,還包括社會這個“大家”。 企業從家業傳承,到家業長青,不僅是家族責任、企業責任,也是社會責任。企業源於“小家”,興盛於“大家”,造福於“大家”,這是家業長青的本質。我提出的將富二代打造成少帥,實現家業有效傳承,是一種最經濟、最有可能實現的目標;我相信企業通過少帥的繼承,也一定會與時俱進,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最終成為“大家”的企業。我堅定地認為:家族企業興,則民富;民富,則國強。

我是三年前產生寫這本書的想法的,但當時願望還不強烈,也沒有時間。直到2009年下半年我在同事們的鼓勵和催促下,才動手開始總結多年來在家族企業谘詢和研究中積累的那些經驗和想法。近幾年,經過我和同事們多次的專業討論和思想碰撞,我對很多問題形成了相對確定的看法,這本書的誕生源於我的思考和同事們、朋友們的幫助。其中,陳小永幫我整理出本書所需案例,並提出了他的想法和一些具體建議,促進了我的思考;周琳在我寫書的早期提供了關於書的框架和內容方麵的不少建議,亦使我受到一些啟發;在書稿最初的錄音整理和後期編輯階段,朱緊跟做了大量工作;其他同事的積極配合,使我有時間對本書進行了前後三次修改。同時,我的好夥伴、著名酒店管理專家易鍾,他近兩年來的多次催促和大力支持,使我堅定信心寫這本書。一些業內朋友與我的多次交流,也促使我不斷思考關於家族企業的一些問題,包括本書提及的很多內容,這些朋友也向我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他們是北京大學張星老師、胡弼華老師,《中外管理》高級記者王纓和我過去的老同事楊立國、王敬邁等,在此不一一列出。在這本書出版之際,我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此外,沒有我的合作方時代光華圖書有限公司的幫助,這本書不能夠出爐。為此,我要特別感謝時代光華李寧老師和編輯彭梁潔老師,她們兩位在書稿的幾次修改中提出了具體建議,編輯彭梁潔更是按照她對本書的理解,對書稿進行了完善。

這本書在“運動”和催促中產生。初稿完成於北京,後在蘇州等地作了幾次修改,這篇後記最終在廣州白雲機場完成。沒有這段時間裏同事的催促和編輯的“最後通牒”,我可能還會借口太忙不肯動筆寫這篇後記。期望本書能為中國的家族企業創業者們、少帥們以及致力於助推中國家族企業發展的學者和政府有識之士們,提供一些理論上和行動上的借鑒。本書完成後,我還將著手撰寫“家業長青”係列——《麵向未來的職業經理人》(暫定名)和《有效的家族企業治理》(暫定名),計劃2012年底前完成。

我有意將最重要的感謝放在最後。感謝我的太太孫雅麗這些年來對我“天馬行空”式工作方式的包容和理解,離多聚少的生活使她承擔了更多的家庭責任,沒有她的支持,我不可能專注於我的事業;感謝我的兒子鄭亞洲在學習上的努力和生活中的懂事,成為我在外工作的精神支柱。感謝我的太太和兒子,希望他們永遠幸福快樂。

最後,祝願所有的家庭幸福長久,祝願所有的家族企業家業長青。

鄭敬普

2011年8月於廣州白雲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