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出來的位置
就籃球而言,在我的周圍,有一大群熱愛籃球的中國留學生以及外國朋友,他們與籃球的故事,他們與林書豪的故事,他
們對籃球的經曆和態度,是我們在異國他鄉真實的生活縮影。我們從林書豪身上獲取的振奮會更多一些。
Activities & Recreation Center (ARC)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主體育館,大家通常簡稱為ARC。從每天淩晨6點到深夜,這裏都人潮湧動,到處是進行器械訓煉、跑步或從事各種球類運動的學生、教授。
在其中的室內籃球場,常常會看到一個有著亞洲人麵孔、略顯瘦削的小夥子在采光最好的場地上,跟一群壯碩無比的“黑哥們”積極拚搶。他靈活多變,投籃精準,隊友們信任他,並願意在僵持不下的時候傳球給他,讓他利用自己的速度去突破。當他打出一個好球,隊友們會不吝惜對他的讚美“Nice shot(好球)”。
這就是Sam Zhang,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研究生,留美一年半。來美國之前,他曾預想過籃球場上的種種碰撞。作為一個狂熱的籃球迷,他從本科起便是學校校隊的主力球員,已然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Sam剛到戴維斯分校時,他的業餘時間幾乎都是在ARC度過的,但融入這個球場並不順利。在場邊候場時,常發生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Sam性格豪爽,加上對自己的籃球水平比較自信,便主動詢問場邊的3位同學,分別是兩位非裔美國人和一位白人,是否可以讓他加入。Sam身高1.80米,但身形比較瘦削,那3個人上上下下把他打量了一番,撇撇嘴,不屑地說:“We are full up!(我們人滿了!)”他們甚至懶得用西方人特有的禮儀,說一聲“Sorry”。Sam 悻悻地退到一邊,然後看著這3個人到周圍招攬了兩個“看起來”很厲害的“黑哥們”。
幾經周折後終於上了場,Sam卻感到非常不適應。非裔同學的身體素質之好,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想。拚搶時產生的衝撞,讓他無法招架,這裏犯規的尺度明顯高於國內,對方強硬的球風讓他吃盡苦頭。他試圖打個時間差,趁別人彈跳落地後再投球,這個在國內屢試不爽的絕招卻失靈了,因為非裔同學在他按以往經驗算好時間起跳後,仍然可以停留在上空封蓋。他幾次嚐試出手都未能進球,隊友便不再願意傳球給他,這讓他更加受挫。
慢慢的,Sam發現,在ARC采光最好的核心球場上,很少有中國留學生的麵孔,他們大多數湊在邊緣處的3號球場。起初,Sam也會跟自己的朋友在3號球場練習,但是他逐漸意識到這裏的強度和激烈程度遠遠起不到鍛煉的目的。他發自內心地覺得,外國同學打球非常認真、專業,不論水平如何,都充滿拚勁和鬥誌。但是中國留學生湊在一起,多數像玩票的性質,有時甚至說話多於運球,常會因為一個小球的吹罰而斤斤計較,也不大講究團隊合作,卻總愛指揮別人,這跟Sam所期冀的環境有所差異。於是,Sam有意識地層層遞進,慢慢從3號球場過渡到2號球場,最後輾轉到了1號球場。
Sam針對自己身體素質差的缺點,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器械訓練。在長時間的堅持與努力之後,他在與球友的對抗中逐漸縮小差距,盡管體質決定了他很難超越非裔隊友,但他也不再輕易地被連球帶人撞飛。他認真分析了自己的優勢,認為自己在速度、靈活性、戰術上占上風,便試圖在進攻後衛或小前鋒的位置上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點。他在國內的校隊受過係統的技術和戰術指導,自己也琢磨出很多實用的假動作,這一切的靈活運用讓他慢慢打出了感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