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宋一廛藏有建溪三峰蔡夢弼傅卿家塾,乾道七年刻《史記》(乾道,宋孝宗年號),有《索隱》而無《正義》。而嘉定錢大昕莘楣《十駕齋養新錄·論史記宋元本》曰:“予所見《史記》宋槧本,吳門顧抱衝所藏澄江耿秉刊於廣德郡齋者,紙墨最精善。此淳熙辛醜官本也(淳熙,亦孝宗年號,為乾道改元)。黃蕘圃所藏三山蔡夢弼刊本,亦在淳熙間(淳熙,想係乾道之誤)。海寧吳槎客所藏元中統刊本(中統,元世祖年號。中統元年,當宋理宗景定元年),計其時在南宋之季。此三本,皆有《索隱》而無《正義》。明嘉靖四年,金台汪諒刻莆田柯維熊校本,始合《索隱》、《正義》為一書;前有費懋中序稱陝西翻宋本,無《正義》,江西白鹿本有《正義》。是柯本出於白鹿本矣。同時震澤王氏亦有宋本,大約與柯本不異。(嘉興錢泰吉警石,甘泉鄉人稿五校《史記雜誌》一則雲:小題在上,大題在下。柯、王兩本皆然。然柯本大題旁注不若王本,並作大字,尤為近古。又雲:柯本《索隱序》後有紹興三年四月十二日右修職郎充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石公憲發刊至四年十月二十日畢工三十八字,凡三行,始知柯本從紹興本刻也。)《史記索隱》、《正義》,皆各自為書,不與本書比附。宋南渡後,始有合《索隱》於《史記》者,創自蜀本;繼有桐川、三山兩本,皆在淳熙以前。其時《正義》猶單行也。白鹿本未審刻於何年?以意揆之,必在淳熙以後。蓋以《索隱》為主而《正義》輔之,凡《正義》之文與《索隱》同者,悉從刪汰,自是《正義》無單行本,而守節之元本,不可考矣!”此可以考《史記》刊本之沿革。海昌吳壽暘虞臣《拜經樓藏書題跋記》載:宋本《前漢書·列傳》十四卷,每葉十六行,行十六字;首行大名在下,小名在上;次行題“漢護軍班固撰”;三行署“唐正議大夫、行秘書少監、琅玡縣開國子顏師古集注”;並與監本不同。
卷末書“右將監本、杭本、越本及三劉、宋祁諸本參校;其有異同,並附於古注之下”。後記正文注文字數。東裏盧抱經學士跋:“汲古所梓《漢書》,當是據北宋本,此疑是南宋本,誤字亦少。汪文盛本,殆亦從此本出!”(福建汪文盛嘉靖己酉刻《前漢書》一百二十卷,《後漢書》一百二十二卷,見錢大昕《竹汀日記抄》、《丁丙善本書室藏書誌》。)而獨山莫友芝子偲《宋元舊本書經眼錄》有《題湘鄉曾氏藏金元間刊本漢書》雲:“宋胄監《漢書》始淳化五年孫何、張佖等校本(淳化,宋太宗年號),次景德二年刁衎、晁迥等覆校本(景德,真宗年號),次景祐二年餘靖、王洙重校定本(景祐,仁宗年號),次熙寧二年刊進嘉祐中陳繹重校、歐陽修看詳本。(嘉祐,仁宗年號;熙寧,神宗年號。)次宣和六年重修本。(宣和,徽宗年號。)次紹興二十一年重刊本。(紹興,高宗年號。)今惟景祐、紹興二本,尚著錄於舊藏家;大率每葉二十行,行大字十九,注字二十五至二十七八不等。此本行字悉同。其《列傳》第二十九之後九葉,及他卷闕一二葉者,悉影乾道三年刊本補之,其行字亦同。大抵皆出景祐、紹興二本。乾道本版心,下端有乾道三年隸書白文五字,其寫刻人名,悉此本中所有;愈知景祐、紹興為同祖。惟按宋以後,刊《漢書》有元大德九年太平路本。(大德,成宗年號。)此本本紀第三一葉,版心有‘大德八年補刊’六字,則當為大德以前刊。且北宋諱避闕至欽宗之‘桓’,南宋諱自‘構’‘慎’皆不闕,知非南宋乾道慶元及川、吉、越、湖北諸本。(慶元,寧宗年號。)然審其字體版式,已是宋末元初不精之刻;蓋金元間以紹興本雕,而大德修補之本。《愛日精廬藏書誌》記宋刊元修本,版心有記大德、至大、延祐、元統補刊者。(至大,武宗年號;延祐,仁宗年號;元統,順帝年號。)其行字同。友芝又見豐順丁氏收黃丕烈舊藏景祐殘帙,足以宋刊元修若幹卷者,亦有大德、至大諸補版行字亦同,紙墨字體約略相似;則此為金元間刻,益無可疑。”
此可以考《漢書》刊本之沿革。又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稱:“《後漢書》本,宋刻佳者,淳化不可得見。景祐本,殘者有之。此外,如建安劉原起刊於家塾散室本,又有一大字本,皆名為宋;而實則不及元明刊本!何以明之?蓋所從出本異也。惟正統本最稱善,以所從出為淳化本也!(正統,明英宗年號。)元大德本,亦自淳化本出。此外,又有景祐間餘秘丞書者,乃翻淳化本耳!景祐至大德,大德至宏治,遞為修補,(宏治,明孝宗年號。)故版刻字樣各有不同。非如正統十年一例專刻也!”此可以考《後漢書》刊本之沿革。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載:“宋鹹平刊本《吳誌》二十卷,其目錄自一卷至十卷,分為上袟;十一卷至二十卷,分為下袟;並載中書門下牒一通。因檢毛汲古、錢述古兩家書目,皆載有《吳誌》二十卷本,其為專刻無疑。”杭州孫鳳鈞銓伯藏有單刊本《魏誌》,而長沙易培基寅邨《三國誌校義跋》則稱:“明景北宋本《三國誌》,三誌各自為卷,目錄分列。”益征宋刊《三國誌》,各自為書,武英殿本《三國誌》目錄,雖統編六十五卷,而《魏誌》三十卷、《蜀誌》十五卷、《吳誌》二十卷,仍各自為卷。以視宋刊本,惟目錄不分列耳!此可以考《三國誌》刊本之沿革。彙錄之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