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漂亮外表總和巧妙地打扮分不開。根據身材選擇衣服,根據膚色選擇化妝品,這都是需要因人而異的。同樣,女人對人說話,也要因人而異,這方麵女人要比男人占據優勢,因為她們日常打扮中已形成這樣的思維,用的時候,隻要靈活地拿過來就可以了。
一般來講,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是說當你和別人交談時,要盡量使用對方認同的語言,談論對方熟悉和關心的話題,並且也要視當下的具體情況靈活應變,以便在迎合對方心理的同時,也贏得對方的好感。因為隻有贏得對方的好感,你才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聰明做人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話總是說給別人聽的,至於說得好不好,是否有口才,不僅要看話語是否適當地表達了你的思想和情感,也要看別人能不能確實理解並且樂於接受。如果你所說的話讓別人聽不懂,或者讓人沒有專心聆聽的意願,那麼這樣的談話還有什麼意義呢?
那麼,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是不是“看菜下碟”、“曲意逢迎”、“逢場做戲”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可以庸俗化,歪曲為虛情假意,也可以實事求是,將其理解為人際交流一種必要的態度。這裏主張女人說話要看場合和對象是為了遵循交際規律,進行有效的交流,根本不同於虛偽和圓滑。“看菜下碟”,“逢場作戲”,雖然也有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靈活應變性,但它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把表現自我與適應他人統一起來,不是為了直接交流、溝通心靈,而是為了依附討好對方,或者蒙蔽誘騙對方。這種人性的扭曲和虛偽的醜態與本文所說的談話一定要看對象有著本質的區別。
社會上的人有民族、地域、年齡、性別、經曆、文化程度、生活習慣、性格特征、職業職務、心理狀態和所處環境、興趣愛好等等各種差異,而且每個人都有兩種屬性,一是群體的社會性,二是個體的獨立性。人與人的各種差異和兩種屬性在交往中既有其和諧的一麵,也有其排斥的一麵。這樣的兩重性,再加上人際交流中的語言環境的不同變化,要求女人說話不僅要看場合,還要看對象。
說話要看對象的道理,是眾人皆知的。但有些女人往往不夠重視,或者看得不夠深入細致。所以在這裏強調:女人說話看對象要看對方的基本情況,要看對方的心理態度及其變化,還要看與交際雙方有關的人物關係。
冬天大西北的電影院裏,常有年輕的女觀眾入場後不肯摘帽子,影響後麵觀眾的視線。為此,放映員多次打出字幕:“影片放映時請勿戴帽子。”但許多人不予理睬。影院經理張先生回家把這件煩心事告訴了妻子,張先生的妻子站在女人的立場,馬上就想出一個女子主意,解決了丈夫的難題。張先生回到影院後,立刻讓放映員打出字幕通告:“本影院為了照顧年老體衰的女觀眾,允許她們照常戴帽,不必摘下。”結果,所有戴帽子的年輕女觀眾全都摘下了帽子,因為她們誰都不願讓別人認為自己屬於年老體衰的範疇。
說話看對象,還要看對方的文化程度。人口普查員填寫人口登記表,問一位沒有文化的老太太:“你有配偶嗎?”老太太很可能聽不懂,還會以為你是問她“買藕了沒有”而鬧出笑話。
一位女大學生畢業分到一家工廠工作,起初由於辦事機靈,說話也招人喜歡,得到了領導的青睞。但沒過一個月,她發現車間主任對她越來越冷淡了,她怎麼也弄不清其中原委。後經一位好心師傅的點撥,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在學校習慣了,講話愛用些術語。什麼“最優化方案”、“程序化”、“控製論”、“結構定向”等等。而車間主任隻上過中專,最煩別人在他麵前咬文嚼字,賣弄學識。所以,這位女大學生的說話,無形之中觸到了領導的“自卑情結”。
女人說話因人而異要注意:與智慧型的人說話,需要有廣博的知識;與學識淵博的人說話,辨析能力一定要強;與善辯的人說話,就沒有必要囉囉唆唆;與上司說話,就要把話說到他心坎裏去;與下屬說話,必須讓他們感覺到你的慷慨,從你這裏他們能得到好處;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勉強;而別人喜歡做的,應給予大力的支持;別人喜歡聽的話,要多說;別人不喜歡的,要少說,甚至不說,等等。做到這些,你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巧”嘴的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