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軍事武器大參考2(1 / 3)

第二章軍事武器大參考2

第二節兵器主要種類

弓箭在遠古時代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恩格斯曾給予高度評價,說:“弓、弦、箭已經是很複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時熟悉其他許多發明。”但弓箭在使用時需要一手持弓箭,一手拉弦,因此影響了射箭的準確度。為了克服這些不足,中國古代人借鑒用於殺死獵物的原始弓形夾子,產生了製造弩的最初想法,即在弓臂上安上定向裝置和機械發射體係,命中率和發射力大大提高,比弓的性能更加優越的弩誕生了。由此看來,弩就是裝有臂的弓。它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常規武器,顯然是由弓演化發展而來。

弓箭的使用在中國至少已有兩萬多年的曆史,弩作為中國軍隊的常規武器則有2000多年的曆史。從保存下來的有關弩的詳細描述看,最早的弩是一種青銅手槍式,其頂部的設計屬於周朝早期,可能是公元前8世紀或9世紀甚至更早些時候。據史料記載,弩是戰國時期楚國馮蒙的弟子琴公子發明的。《事物紀原》中說:“楚琴氏以弓矢之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旋機而廓,加之以力,即弩之始,出於楚琴氏之也。”在長沙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製造得相當精巧的弩機,它外麵有一個匣,匣內前方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麵有照門,照門上刻有定距離的分劃,其作用類似現代步槍上的標尺;匣的下麵有扳機與鉤相聯,使用時,將弓弦向後拉起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扣動扳機,箭即射出,命中目標。弩的發明是射擊兵器的一大進步。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在對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後,所著《中國的科學與文化》(中譯本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為,琴公子真正發明的可能隻是一個觸發機械裝置。弩比較早的形式可能早已存在了,《孫子兵法》中有關於弩的最早證據,孫子(孫武)的後裔孫臏記錄了公元前4世紀在戰爭中使用弩的情況。《墨經》中不僅講到用通常的弩,也談到用大的複合弩箭(弩炮)來攻城。

在公元3世紀以前的著作中,關於弩的記載已很豐富。《呂氏春秋》記述了青銅觸發裝置的精確性,它是中國人在發展弩方麵取得的成就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觸發盒嵌入托中,在它的上麵有一個槽,放弓箭或弩箭。弩的觸發裝置是一個複雜的設備,它的殼,包括在兩個長柄上的3個滑動塊,每件都是用青銅精鑄而成的,機械加工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精確度。

戰國時弩機的種類就比較多了。如夾弩、庾弩是輕型弩,發射速度快,通常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遠,通常用於野戰。據《戰國策》記載,韓國強弓勁弩很出名,有多種弩皆能射600步遠。《荀子》也載有魏國武卒“有十二石之弩”等事例。

弩的發明、製作和使用,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弩的數量在那時已十分可觀。公元前341年,齊、魏兩軍在馬陵開戰,即著名的“馬陵之戰”。孫臏指揮齊軍埋伏在馬陵道兩側,僅弩手就有近萬名。當龐涓率魏軍經過此地時,萬弩齊發,魏軍慘敗,龐涓自殺身亡。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有5萬名弩射手。公元前177年,漢文帝手下的弩射手數目與秦相差不多。但這並非意味著在當時隻有幾萬副弩,《史記》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57年,太子掌管有幾十萬副弩的軍火庫。這就是說,2100多年前,中國人已經有了成批生產複雜機械裝置的能力,中國弩的觸發裝置“幾乎和現代步槍的槍栓裝置一樣複雜”。

到了漢代,弩的製造有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步標準化、多樣化,不但有用臂拉開的擘張弩,還有用腳踏開的蹶張弩,但通常用的是六石弩。公元1世紀,格柵瞄準器得以發明並很快用於弩上,進一步提高了弩的命中率。這些格柵瞄準器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和現代的照相機和高射炮中的有關機械裝置類似。三國時,諸葛亮還曾設計製造了一種新式連弩,稱為“元戎”,“以鐵為矢”,每次可同時發射10支弩箭。

弩是分工製作的,已發現的大多數弩的觸發裝置上都有製作者刻的名字和製造日期。弩的致命效用的原因之一是廣泛采用毒箭。而且由於瞄準好的弩箭能夠很容易地穿透兩層金屬頭盔,所以沒有人能抵擋得住。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弩作為一種重要的兵器仍備受青睞,並得以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1068年有人敬獻給皇帝的一種弩可以刺穿140步開外的榆木。還有一種石弩,它可用連在一起的兩張弓組成,需要幾個人同時拉弦,可一齊射出幾支弩箭,一次即可殺死10個人。在那時,手握弩可射500步遠,在馬背上時可達330步遠。

增加弩的威力的要求,導致了11、12世紀弩機的發明。它克服了裝箭的困難,可以快速連射。弩箭盒安裝在弩托裏的箭槽的上方,當一支弩箭發射後,另一支馬上掉到它的位置上來,這樣就能快速重複發射。100個人在15秒內可射出2000支箭。連發弩的射程比較短,最大射程200步,有效射程80步。弩機在公元1600年的中國已廣為流傳,有不少樣品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館中。自明代以後,隨著火藥大規模的應用在戰場上,火器逐漸取代了弩的地位。

弓、弩很早就由我國傳入西方國家,但在歐洲戰場上,弩的出現遲至中世紀。古俄羅斯的軍隊在公元10世紀開始使用弩,而西歐國家於11世紀末才“出現一個弓弩十分盛行的時期”。在弓弩的技術方麵,西方大約落後於我國13個世紀。

拋石機與鑄鐵火炮

火炮,在戰爭史上一直是威力強大的兵器。關於火炮的起源,據英國科學史家梅森記載,歐洲幾個國家發明火炮有據可查的年代是公元1380年、1395年和1410年。中國則比歐洲早了約1500年。

現代火炮的祖先,應該說是中國古代的拋石機。在中國古代,人們把拋石機、火藥球、大口徑管形火器和震天雷等,都統稱為炮。以後因其外形和作用的不同,“炮”專指大口徑管形火器。

拋石機約誕生於公元前250年的周代。最初人們用拋石機來拋投石塊,火藥發明後,又用拋石機拋投火藥球。管形火器出現後,用火藥在管內燃燒產生的氣壓將彈體噴射出去。經過以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才發展成為現代的火炮。

火炮的雛形是創製於東漢末年的拋石火炮,又名“石火炮”,是在原石炮基礎上改進而來。製法是將火藥裝成便於發射的形狀,點燃引線後,由拋石機射出,“以機發石,為攻城械”,可擊毀對方軍營。《前漢書》中記載有“範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三國誌》記載了公元200年袁紹、曹操著名的官渡之戰使用拋石機的情形:“太祖乃為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日‘霹靂車’。”隋、唐以後,拋石機發展成為重要的攻城守城武器。在宋代,拋石機成為拋擲火球性火器的重要工具。元代戰爭中,金人在1232年抵抗蒙古人的一次戰役中使用過的震天雷,其實就是用改進以後的拋石機投射的鐵製炮彈。一直到明代,拋石機還被用於戰爭。在歐洲,拋石機出現於中世紀初期,一直使用到15世紀。16世紀末,由於火炮的應用,拋石機才被淘汰。

與“石火炮”曾並肩作戰於戰場的還有竹火炮,它最早誕生於中國宋代(1044年以前)。竹火炮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藥彈丸。發射時,點火使藥燃燒,產生動力,將炮內彈丸發射出去,殺傷敵人。竹火炮雖不夠牢固,不經久耐用,連續發射容易燒毀,但在當時卻是製造簡單而性能先進的火炮。

最古老的金屬火炮製造於何時呢?《元史》記載說,是南宋成淳七年(1271)開始製造的火炮,並很快用於戰爭。但據最新考古發現,最早的金屬火炮則是甘肅武威出土的一尊西夏(1031~1227)銅炮。這尊銅炮及炮內遺存的火藥和鐵彈丸,出土於1982年5月。銅炮口徑約10厘米,長1米,重1085千克,由前膛、藥室和炮尾3部分組成。整個銅炮造型簡單,製作粗糙,除口沿外,其餘均未鑄固箍。和銅炮共存的有兩件豆綠釉扁壺,敞口,卷沿,圈足,四耳,這是武威及寧夏等地多次發現的典型西夏器物。據此為佐證,專家認為這尊銅火炮無疑為西夏之物。

在此之前,國內外發現的金屬管形火器中,鑄造年代最早的是元至順三年(1332)的銅火炮(現珍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這門號稱“銅將軍”的銅炮,口徑為105厘米,長36米,重140千克。清代鹹豐年間在南京出土了幾百尊火炮,從炮上的銘文可以推斷,中國在元末已開始大量製遺和使用火炮。專家認為,武威銅火炮,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銅火炮。因而糾正了《明史》“古所謂炮,皆以機發石,攻金蔡州城,始用火器,然造法不傳,後亦罕見”記載的錯誤。武威銅炮內遺存的01千克火藥和一枚直徑約8厘米的鐵彈丸,也是考古發現中世界上最早用於火器上的火藥和鐵彈丸,糾正了以往關於在16世紀才有鑄鐵彈丸的錯誤說法,把火炮彈丸的鑄造曆史提前了3個世紀。

中國的造炮技術發展是很快的,在歐洲還不知道如何煉鐵時,中國人就已經完美地造出了鑄鐵大炮。炮口一般都刻有字,記下製造的準確年代。隨著冶金術的發展,火炮的口徑越來越大,炮管越來越長,炮身越來越重。《武備誌》上記載了一門重達630千克的大炮,名字叫“常勝將軍”。

到了明初,火炮的生產不僅種類多,而且質量也不斷提高。此時,許多火炮還安裝在炮車上,可以直接從車上發射,射程達數裏,威力極大。火炮不僅用於陸戰,而且還被廣泛用於水上作戰。明代中期(15世紀末),火炮的炮彈開始由實心彈發展成爆炸彈。當時有一種叫“八麵旋風吐霧轟雷炮”的火炮,彈丸用生鐵鑄造,“用母炮送入敵陣,火發炮碎,霹靂一聲,火光進起,炮鐵碎飛,勁如鉛彈,人馬俱傷”。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和使用的炮射爆炸性炮彈。此期間火炮製造有了迅速發展,還誕生了連發炮。連發炮裝有彈盒,一次可裝100發炮彈。它由後部彼此相連的兩門小炮組成。兩炮安置於同一長炮筒中,當第一門炮發射完,炮筒馬上轉過來,第二門炮繼續發射。以後又從外國引進一些大炮,對中國大炮的改進也起了一些作用,並開始把瞄準裝置安裝在大炮上。

在清代,中國的造炮技術進展十分緩慢,漸漸落後於西方國家。

火焰噴射器

現代戰爭中,火焰噴射器在戰場上大顯身手,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火焰噴出後,噴口所指處刹那間一片火海,哪怕是再堅硬的金屬,在火舌的吞噬中也會成為一片灰燼。但是,具有現代戰爭特征的火焰噴射器,卻不是20世紀的發明。如果把火焰噴射器看作是一種戰爭中能不斷噴射火焰的武器,那麼它是中國人在公元10世紀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