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軍事工程大參考1(2)(3 / 3)

1971年對山東臨淄齊國都城進行了發掘,該城位於臨淄城西部和北部,東臨淄水,西依係水(今泥河),南有牛山、稷山,東、北兩麵是遼闊的原野。始建於西周。城為大小兩城組成,小城在大城西南方。城牆殘跡尚存於地上。城的四周很不規整,有的呈直線,有的沿河岸構築,蜿蜒曲折。城牆全部夯築而成。大城周長14公裏,小城周長7公裏,總麵積約15平方公裏。城牆厚度一般為二十餘米,城根部最厚處達67米。全城有24個拐角,拐角處牆加厚,城上有防守設施遺跡。《齊乘》引《齊記補》說,該城有城門13座,現僅探明11座。小城南麵二門,其他三麵各一門;大城南、北各二門,東西各一門。城門道兩側,有壘砌的石牆,城牆上還建有排水口。城東、西兩麵,利用洙水、係水為城壕,南、北兩麵挖有城壕。城壕及洙水、係水,均寬約30米。凡正對城門處的城壕,往往顯著變窄,以便架橋,尚有夯土與石塊修建的墩可尋。小城為奴隸主、貴族統治集團居住的宮殿、官署區;大城為平民及奴隸的居住區。按《吳越春秋》“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原則說,小城屬於城的性質,而大城則屬於郭的性質。

鄭國都城,位於河南新鄭雙洎河、黃水之間,始建於春秋時期,城的平麵很不規則,東西長5公裏,南北鄭國新鄭城探測平麵圖最寬處45公裏。中間又有南北隔牆,將城分為東、西兩半。兩城性質,與齊都相似:西城稍小,略作長方形,為宮殿、官署區;東城呈曲尺狀,麵積比西城大一倍,為手工業作坊及居民區。全城總麵積約20平方公裏。現存城牆殘高尚有15~18米,牆基厚40米。

楚國都郢城,位於湖北江陵北,也叫紀南城,始建於春秋時期。該城平麵略呈方形,東西長45公裏,南北長35公裏,總麵積約16平方公裏。城牆保存尚好,有的高出地麵7米,頂部寬12~14米。城外有護城河環繞,目前已發現有5座城門2座水門。城門每門3個門道,門道一側有門衛房遺址。水門用四排木柱構築而成,亦為每門3個水道。

春秋末期所建都城,規模更大,如吳國都城,吳王闔閭時由伍員建造。不僅築一大城,而且還築一純軍事據點性質的小城,以拱衛已發展為城市的國都。據《越絕書·記吳地》載:“吳大城周四十七裏二百一十步三尺,陸門八,其二有樓,水門八”。大城城址即在今江蘇蘇州。據《越絕書·記吳地》說:“吳小城周十二裏,其下廣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門三,皆有樓”。小城城址在無錫西南25公裏,與武進交界之處,緊依仆射山(白藥山)和胥山,麵臨太湖。城東群山連綿,閭江蜿蜒流經城北和城西,可控製太湖北走廊,扼守蘇南交通要衝。該城遺址城牆至今明顯可見:城中有土牆將城隔為東、西兩部分,牆厚約20米,現存殘高3~4米,城牆係堆土而成,城周均有河道相連,實測該城總麵積約1平方公裏。闔閭城平麵示意圖

吳國都城的規模,不計小城和郭(“郭六十八裏六十步”),也比洛邑東周王城的規模大三四倍,甚至比周王朝規定的王城“方九裏”也大得多。可見這時周王朝的禮製已完全喪失製約作用。

各國邑城

江蘇常州西南7公裏處,有一西周時期的小國淹,春秋時期為吳兼並,淹城就變為吳國的一個軍事城堡。淹城構築比較特別,有內、中、外三道城牆,內城呈方形,周長約500米;中城也是方形,周長約1500米;外城為不規則的圓形,周長2500米。每道城牆隻有一座城門,而且不在同一方向上。內城門在南牆正中,中城門在西牆偏南端,外城門在西北麵。三道城牆外均有城壕。內城壕已湮沒,中城及外城壕寬45~50米,深約9米,長年不幹。內城地勢隆起,城牆高距地麵約6米左右,中、外城緊挨城壕,牆高距水麵約10米。三道城牆的厚度,均在25米左右,為堆土築成。中城城壕不與外界相通,但曾於壕底出土銅鏃、銅劍等兵器及四隻西周時期建造的獨木舟。其中一隻長11米,現存北京曆史博物館,判斷為巡弋中城壕及載人出入中城之用。從城門方向看,當是吳國向東方防禦的軍事要點。淹城示意圖

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修築了邗溝,並築建了邗城,以作為屯軍之用。該城位於江蘇揚州西北25公裏處的蜀崗之上。平麵略呈方形,總麵積約26平方公裏。東、西、北三麵有板築夯土城牆,南麵利用蜀崗斷崖。城牆厚約20~40米,殘高有的尚存7米。斷崖高7~10米,陡度約為50度。四麵均有城壕(護城河),西、北、南麵壕寬達100米,均與邗溝相通。東麵城壕較窄,為20~40米,但在城壕外麵,即為平行的邗溝。東、北、西城牆,各有城門一座,城門外均有甕城遺址,城東北角有城樓遺址。另外在北、東兩麵,還各有水門一座,船艦可由邗溝進入城中。這是一個作為屯兵、積糧的前進戰略基地,純軍事性質的城池。

新中國成立以來,進行考古勘察及發掘,已發現的東周都邑城池,不下三四十座。大城如山東的薛城、邾城,周長在10公裏左右,為不規則的方形;其他小城,周長一般在5公裏左右,多為方形,城牆厚度,大致皆為10米左右。凡諸侯國都,不論大小,絕大多數均有內、外二城。內城亦稱宮城,為宮殿區,附近往往設有鑄造兵器、錢幣等官府手工業作坊;外城亦稱郭,為“國人”及一般手工業、商業人員居住區。郭城有的在宮城外圍,有的在宮城一側,但都沒有《周禮·考工記》所記“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那樣規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