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建築科技大展出1(1)
第一節建築簡史
自然條件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也是一個由多民族所組成,具有悠久的曆史而又富於革命傳統的偉大國家。各個民族,由於長期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共同發展壯大,因而在建築方麵,從分布範圍和數量上來講向以漢族建築為主流。但同時,各民族和各地區的建築又有若幹獨自的特點,呈現著豐富多彩的情況。
建築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的產物,具有明顯的社會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因此,建築文化從意識形態方麵來講也是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
中國建築由於古代各族勞動人民在廣闊的國土上,在極其懸殊的自然條件下,使用木構件與磚、石等材料相結合的結構方法,建造了大量的房屋,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逐步形成為一個獨特的建築體係:這個建築體係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從個體建築的設計、組群的布局到整個城市規劃,創造了無數優秀作品,並且對鄰近國家的建築發生過深遠的影響,成為世界建築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中國位於亞洲的東南部,東南濱海,西北深入大陸內部,麵積約960萬平方公裏。中國的地形是西部和北部高,東、南部逐漸低下。其中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和峭壁深穀的西南橫斷山脈,有坡陀起伏的丘陵地區,有麵積遼闊的沙漠和草原,有土壤肥沃的衝積平原,也有河流如織的水鄉。
中國的氣候,從南中國海到北部鄰接近西伯利亞的邊境,南北相距約5 500公裏,包括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一般來說,東南多雨,夏秋之間常有台風來襲,而北方冬春二季為強烈的西北風所控製,比較幹旱,大陸性氣候特點非常顯著。但在同一緯度上的各地,又因地形差別而氣候不同:內陸高原往往寒暑溫差較巨,沿海地區則溫差較小。
在這些自然條件不同的地區內,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因地製宜,因材製用,創造了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黃河中遊一帶,由於黃土層既厚且鬆,利於農業生產,因而在新石器時代後期,人民便在這裏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當時這一帶的氣候比現在溫暖而濕潤,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木材就逐漸成為中國建築自古以來所采用的主要材料,為了抵禦嚴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陽光射入室內,並使用火坑與較厚的外牆和屋頂,建築外觀厚重而莊嚴。在溫暖潮濕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東南向,以接受夏季涼爽的海風,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幹闌式構造,流通空氣,減少潮濕。建築材料,除木、磚、石外,還利用竹與蘆葦;牆壁薄,窗戶多;建築風格輕盈而疏透,與前述北方建築恰成鮮明的對比。
此外,在石料豐富的山區,每用石塊、石條和石板建造房屋;森林地區則往往使用井幹式壁體。這些差別,說明在同一民族的建築中,又因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幾個階段
原始社會晚期(約5萬年前~前4000年)
大約在五萬年前,中國原始社會進入了氏族公社形成和確立的時期。原始氏族公社不僅在黃河流域得到了繁榮和發展,在其他地區——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及島嶼,西南、東北、北方草原地帶、新疆以及青藏高原等廣大範圍內,氏族公社的經濟文化都普遍地發展起來。黃河中遊的氏族部落,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逐步發展為地麵上的房屋,並為適應公社生活的需要,出現了麵積相當大的氏族聚落,已奠定了木構架建築的雛形,為中國建築發展史揭開了序幕。
奴隸社會(約前21世紀~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
公元前21世紀,原始社會解體,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從夏朝起,中國的奴隸社會逐步形成和發展。公元前17世紀,在黃河下遊,商朝正式奠定了奴隸製國家的基礎,到商朝後期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經過西周到春秋時代結束為止,前後約一千六百年之久,是中國的奴隸社會時代。
建築方麵,商朝已有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她的後期不僅驅使大量奴隸為奴隸主建造宮室、宗廟和陵墓,並且修建了一些規模相當大的灌溉工程和防禦工程。當時已能建造規模較大的木構架建築,同時還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體組合,西周以後出現了瓦,版築技術又有所提高。春秋時代的統治階級營建了很多以宮室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壁用夯土築造,宮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
奴隸製社會的確立,在建築發展上引起了另一方麵的深刻的變化是:奴隸主貴族住宮室,臣工、奴隸住窩棚、地窖,強烈地表現了階級對立的情況。
封建社會(前475~1840年)
公元前5世紀末期,中國曆史進到戰國時代,確立了封建製社會。鐵器的廣泛使用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新興的地主經濟逐漸取代了領主經濟。這種新的生產方式促進了當時的工農業、商業和文化的發展,從而戰國時代的城市規模比以前擴大,高台建築更為發達,並建造多層的木構架房屋,出現了磚和彩畫;而中國最早的一部工程技術專著——《考工記》還反映了春秋、戰國之際的許多重要建築製度,如王城規劃思想以及版築、道路、門牆和主要宮室內部的標準尺度,並記錄了一些工程測量的技術。
戰國後期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萬裏長城、全國性公路——馳道和水利工程等。
不久秦亡漢興,經過四百多年為魏、蜀、吳三國所代替。西漢與東漢曾先後建設規模宏偉的首都長安和洛陽。漢末曹操又營建了規製整齊的鄴城。而文獻描述的長安宮苑建築的壯麗情況,與近年來考古發掘及其他遺物相印證;說明漢朝建築取得了很多重要進展,如當時已大量使用成組的鬥栱、木構樓閣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築。同時磚石建築也發展起來,出現了磚券結構,宮殿遺址中所發現的各種瓦、下水管以及墓葬中所使用的大塊空心磚都充分反映了當時製陶業的技術水平。中國建築作為一個獨特的體係,到漢朝已經基本形成了。
從晉朝的建立和東晉南遷,到南北朝結束為止的三百一十六年間,是中國曆史上充滿民族鬥爭和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晉初黃河流域戰爭頻繁,破壞了農業生產,但長江流域保持比較穩定的局麵,生產和文化不斷上升。這個時期的建築有不少新的發展。都城規劃的布局原則在漢末鄴城的傳統上逐步推進,作為都城中心的皇宮,其位置偏向北移,並設立規製整齊的東西市。新興的宗教建築特別是佛教建築的繁榮發展,是這時期建築曆史中的另一重要特點,出現了大量宏偉華麗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這些輝煌作品是當時匠師們在中國原有建築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一定的外來影響而創造的藝術精品,同時並影響了朝鮮和日本的建築。
隋朝統一全國後,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以後千餘年間中國南北地區的物質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也影響到後幾代首都地址的選擇,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水利工程史上所創立的一項偉大業績。隋朝首都大興城依據詳密的規劃進行建設,它的規模宏巨、分區明確與街道整齊都超越前代都城;唐朝又繼續經營,改名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唐朝由於文化、藝術和各種手工業的大步邁進,商業隨著發展,並擴大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促成許多內陸與沿海城市的繁榮。這時期的建築等級製度更為詳密;遺存下來的陵墓、木構殿堂、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的遺址,無論布局或造型都是氣魄雄偉,具有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不但顯示唐代建築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築的最高峰,並證明中國建築已經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了。
宋朝最初和契丹族的遼國對峙於華北的北部,到12世紀初,女真族的金國滅遼,進而壓迫宋朝退到淮河以南,但在經濟和文化方麵,宋朝居於先進地位。宋朝開墾“圩田”擴大水稻種植麵積,推廣閘堰塘陂等水利灌溉工程,龍骨水車和水磨等手工業技術及測量儀器等都有許多改進提高,手工業的分工更加細密。國內商業和國際貿易相當活躍,中等城市的數量比前增多,市民生活隨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