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稱科爾是“親美派”、美國的忠實朋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是美國無條件的追隨者。事實上,隻要在一切許可的條件下,這位總理還是努力爭取維護自己的利益,盡可能照顧西歐的利益的。在1985年,美蘇冰島首腦會晤前,科爾親赴美國,敦促裏根總統與西歐磋商,提請美國注意西歐的利益。科爾的此舉,是頗得人心的。
保持外交政策的連續性,是科爾政府對外活動的一大特點。這位新總理聲稱,他將恪守前政府與蘇聯東歐國家簽訂的所有條約,繼續致力於真正的緩和、對話與合作。
考慮到西德自身的特殊地理環境和地位,這位總理雖沒有象前任施密特在美蘇之間推行力求兩邊討好的走鋼絲政策,而是善於克製,講究策略,力圖不惡化德蘇關係,保持緩和成果。1983年7月,科爾總理出訪蘇聯,謀求同蘇聯的進一步合作,這是前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安德羅波夫總書記邀請的第一位西方國家首腦。
發展同民主德國的關係在聯邦德國的政治天平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科爾比前麵曆任政府邁的步子都要大,他曾兩次為民主德國在聯邦德國籌措資金,提供政府擔保,給予了民主德國比前麵各屆政府所能給予的大得多的經濟實惠。也正是在科爾的任期內,實現了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對聯邦德國的第一次訪問,兩位領導人都強調了緩和緊張局勢,維護地區和平是雙方共同的需要和特殊的責任。
謀求主權的恢複,實現德國的統一,是從阿登納、勃蘭特、施密特等曆屆政府所奮力追求的外交目標;是解除雅爾塔體製的束縛,結束兩個德國人為的分裂局麵,實現德國統一的宏偉目標。榮幸地由科爾總理這一代領導人來完成了。
德國的統一,主要還是德國人民自己的事。科爾的“十點計劃”在兩德人們中間產生了強烈反響。兩德的絕大多數人都讚成德國的統一。實現德國統一乃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在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選舉中,得到西德朝野主要政黨支持的民主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等黨上台執政,從而基本掃除了按照科爾的構想實現統一的內部障礙,加速了統一的步伐。
統一前景在望,但外部阻力仍在,科爾還需努力。後來,蘇聯看到德國統一已不可避免,轉而支持德國的統一。這固然為科爾的統一行動開放了綠燈,但並非萬事大吉,在未來德國的盟約歸屬和邊界問題上,這位總理是遇到困難的。更別說科爾在德波邊界問題上的曖昧態度,引起喧然大波。
科爾認識到,通過外交努力來解決德國統一問題的障礙的時刻已經到了。他和他的助手在大國之間縱橫捭闔,在華盛頓、莫斯科、巴黎、倫敦等都留下了他們繁忙活動的蹤跡。半年內,這位聯邦總理兩次出訪蘇聯,開展政治和經濟外交,給蘇聯提供巨額財政貸款,最後才從戈爾巴喬夫那裏換取了蘇聯在未來德國盟約問題上的諒解,在邊界問題上,科爾也向有關國家作出了一係列承諾,使問題得到解決。這位總理因此滿懷喜悅地對外宣布:德國統一的所有條件已經具備,在1990年內將完成這一偉大使命。
令這位總理高興的是,德國統一的具體日程比他設想的還要快,民主德國政府決定在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這樣,赫爾穆特·科爾事實上成為統一德國的第一位政府總理。
科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74年,他以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的身份第一次訪問中國,1984年、1987年和1993年,他又先後三次以總理身份出訪了中國。他比較重視發展同中國的關係,特別是經濟貿易關係,並且努力尋求共同的政治利益。他為中德兩國人民播下了友誼的種子,架設了聯係的橋梁。
科爾是幸運的,在他的幾十年從政生涯中,他獲得過許多桂冠。他曾是西德最年輕的州長,又成為聯邦共和國最年輕的總理;他還是德國統一的最後實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