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漢斯·布利克斯(2 / 2)

在武器核查小組內,以布利克斯為首的專家組負責搜尋化學、生物武器以及彈道導彈,而巴拉迪率領的另一支專家組則負責搜尋核武器。因此二人向安理會提交的對伊武器核查報告可能決定戰爭是否爆發,因此他們二人肩上挑著一副“可怕的重擔”。在談到準備如何進行核查時,布利克斯說:“我們的原則是事先不打招呼。我們早晨走出駐地後才會告訴伊拉克方麵,我們要去哪個方向;當我們接近目標時,我們才會告訴他們,這就是我們要檢查的地方。”他強調,任何走漏消息的核查小組成員都將受到嚴懲。

為了保證武器核查的公正客觀,布利克斯對這個機構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革。在組織結構方麵,他取消了副主席一職,代之以權力相對削弱的主席助理。原先特委會副主席一職曆來由美國人擔任,對該機構的決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該委員會在人員組成上主要以武器專家和技術人員而不是由政客為主。在工作方式上,布利克斯對新的武器核查小組成員進行了“文化”培訓,教育他們尊重伊拉克的主權,幫助他們了解伊拉克的“民族敏感性”以及該國的傳統習俗。

起初,美國提名的是前聯合國監督伊拉克銷毀化學、生物和核武器特別委員會主席羅爾夫·埃克烏斯,但遭到了法國、俄羅斯和伊拉克的反對,因為此人曾擔任過瑞典駐美大使,被認為有親美的嫌疑。為了妥協,法國提出,由來自瑞典的外交官漢斯·布利克斯擔任這一職務,提議獲得了安理會的批準。”

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布利克斯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工作勤奮、觀點保守的人。

身為監核會主席的布利克斯盡管從來沒有踏上過伊拉克的國土,但卻在安理會的領導下做了不少工作。布利克斯選拔的核查專家來自40多個國家,人數共近300人,其中美國的人數被控製在了1/10以下,中國也有6名專家參加。監核會還組織了初級和高級培訓班,對這些專家分領域進行培訓,做好了核查準備。布利克斯領導的監核會還將前特委會留下的大量數據資料進行處理,最終鎖定了至少700個核查地點。

布利克斯在任期間奔走各國,成為美、俄、法等國領袖的座上賓。僅在美國,布什總統、切尼副總統和國務卿鮑威爾都分別與其促膝長談過。《時代》雜誌開玩笑說,布利克斯可能是惟一一位從飛機場直接坐出租車趕到白宮見總統的人。其用意當然是想讓布利克斯在對伊核查中和向安理會的報告中能做出“有利”的判斷,為美國對伊動武提供根據。分析家說,不論最終是否導致對伊的戰爭,布利克斯都將成為人們爭議的焦點。

2003年12月任新成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委員會主席。

布利克斯著有《製定條約的權力》、《主權、侵略和中立》、《條約製定者手冊》等。

布利克斯曾多次訪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