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三大以後,他退出中央領導工作,擔任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利過渡、保證黨和國家穩定的重大決策中,他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十四大以後,他過著離休生活。1995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陳雲文選》(3卷)。
主要貢獻
陳雲同誌出生在江蘇省青浦縣練塘鎮的一個貧苦農家。那時,中華民族災難深重,外有帝國主義侵略,內有封建專製壓迫,中國人民和許多誌士仁人正在苦苦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陳雲同誌自幼生活在社會底層,飽嚐艱辛。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喚醒了還在小學讀書的少年陳雲樸素的愛國情感。1925年,陳雲同誌在上海參加了五卅運動和工人罷工運動。在革命鬥爭的洗禮中,他認識到,必須要改造社會,才能解放人類。這一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開始了職業革命家的生涯,把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作為終生不渝的奮鬥目標。
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陳雲同誌先後擔任黨和軍隊的許多重要領導職務,無論是領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還是參加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無論是參加組織如火如荼的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鬥爭還是參加領導推翻蔣介石反動統治的解放戰爭,無論是領導黨的組織工作還是主持陝甘寧邊區和晉綏邊區的財政經濟工作,無論是參加領導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還是主持東北經濟的恢複和重建工作,陳雲同誌始終不畏艱險,勇挑重擔,精心謀劃,勤奮工作,以高超的智慧和卓著的工作,為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製定的一係列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勳。
新中國成立後,陳雲同誌擔任過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等職務,成為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長期主持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創造性地貫徹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的指示,提出了許多正確的指導思想、工作方針和重大措施,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迅速恢複國民經濟、安定人民生活,為實行對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的統購統銷,為有步驟地開展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和奠基,作出了突出貢獻。陳雲同誌在領導全國財政經濟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卓越才能,為毛澤東同誌所讚揚,為全黨所欽佩。
“文化大革命”中,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並積極參與我們黨粉碎“四人幫”的決策過程和鬥爭。在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陳雲同誌同葉劍英同誌、李先念同誌等一起,積極支持鄧小平同誌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這次全會確立了鄧小平同誌在全黨的核心領導地位,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決定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政策,實現了偉大的曆史轉折。陳雲同誌在會上重新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並被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黨的十三大以後,陳雲同誌擔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同誌作為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同中央領導集體的其他同誌一道,帶領全黨同誌進行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科學評價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製定和執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黨的基本路線,正確解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許多曆史遺留問題和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推進新時期黨的建設,推動幹部隊伍新老合作和交替特別是抓緊培養選拔大批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幹部,保持黨和國家穩定,成功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發展的偉大進程中,陳雲同誌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雲同誌是我們黨傑出的經濟工作領導人。他長期領導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成功實踐和取得的顯著成就,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在經濟建設的一些重大問題上,特別是在困難關頭,人們總是希望聽到陳雲同誌的意見,他也總是能夠不負眾望,洞悉全局,抓住要害,及時拿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領導下,陳雲同誌具體部署和精心組織,全黨全國共同努力,隻用不到一年時間,我們黨和政府就迅速實現了全國財政經濟統一,穩定了金融物價,扭轉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凋敝、物價飛漲、財經混亂的艱難局麵。為推進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陳雲同誌深入調查研究,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積極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成功主持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製和執行,為我們黨推進工業化積累了寶貴經驗。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陳雲同誌作為這項工作的具體負責人,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陳雲同誌對如何使剛剛確立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和經濟體製更好地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促進生產力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他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主張在工商業經營方麵,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是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麵,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範圍內進行的自由生產是補充;在流通領域,國家市場是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的主體,一定範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是補充。這是結合我國實際、突破蘇聯經濟模式的一種新構想,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他較早地發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帶來的問題,並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力求把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國民經濟遭受嚴重困難。在毛澤東同誌支持下,陳雲同誌同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同誌一起,部署和領導對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工作,製定了一係列正確的政策措施,推動國民經濟順利恢複並重新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新時期後,陳雲同誌曾主持國民經濟調整工作。他係統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明確指出以往經濟建設方麵錯誤的主要來源是“左”的指導思想。他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製度下,隻有有計劃按比例還不行,還必須有市場調節。他的這個重要認識,對我們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的束縛,曾經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次調整,使“文化大革命”給國民經濟造成的嚴重困難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為改革開放的全麵展開創造了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