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贈上將——陳作新(1 / 3)

  【陳作新】(1870-1911),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安徽青陽人,同治九年(1870)生;辛亥革命烈士,原名輔廷,字敬臣,綽號夢天。原籍安徽青陽,其父陳肇元因在湖南經商,落籍瀏陽永安。

  同治九年(1870)生於瀏陽永安鎮,自幼過繼給其伯父陳伊鼎為子,陳伊鼎學識淵博,主講於瀏陽獅山書院,故落籍於此。陳作新隨伯父就讀,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基。

  陳作新“生有異資”,興趣廣泛,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喜歡騎馬、舞劍、練拳、習武,擅長書畫,楷、草、篆、隸四體字都寫得很好,自成一家,尤精大小篆,筆法蒼勁有力;所畫蘭、梅、鬆、竹,別具一格,所刻圖章刀蒼勁有力,古樸自然。

  變法維新

  陳作新青少年時代,專攻八股文,從14歲開始先後參加過六次科舉考試,每次都“名落孫山”;但在外縣替人作“槍手”五次,卻有三次獲售,曾得到過300多兩銀子的報酬。由此,他認識到清廷科場的腐敗,遂放棄了科舉取仕的欲望。迫於生計,他於1896年到李芳生家教書,教學之餘,在李家藏書中,讀了王夫之的《船山遺書》、黃梨洲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魏源的《海國圖誌》等書。

  長沙名士彭梅生在東長街創立“國民教育閱書處”,邀約陳作新作助手,陳作新又讀了許多翻譯的新書,他開始對於外部世界有所了解,領悟其中的道理,從而產生了改造社會、變法圖強的思想。

  1897年10月,譚嗣同等維新誌士在長沙創立時務學堂,陳作新準備投考,此事為王先謙所阻,未能如願,他為此而忿忿不平,經常借酒消愁,醉後放言無忌,大罵守舊派王先謙等人,並表示今後一朝得勢,定要殺盡這些老朽。隨後,他筆名陳汝弼,字藎誠,與一批誌同道合的愛國之士組織“碧螺吟社”,砥礪氣節,吟詩作賦,“啟人愛國之思”。

  次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長沙發起成立“南學會”,該會“專以開浚知識、恢張能力、拓充公益為主義”,與湖南守舊派展開激烈的鬥爭。陳作新經常去聽“南學會”組織的講演,讚成維新派的變法主張。

  1898年9月,戊戌政變發生,譚嗣同等維新誌士殉難。陳作新認識到通過改良的道路難達到救國的目的,於是產生了“棄文就武”的想法。他拍案大呼:“天下正多事,男兒豈久事筆硯間哉!”

  他從此化名程秉鉞,改投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他來到漢口,唐才常深知他疏狂不羈,怕因酒誤事;派他到湖北安陸一帶組織自立軍。因為安陸有一位名叫許行健的會黨頭目,此人是個“老江湖”,群眾基礎很好,可以協助他開展聯絡工作。陳作新到達安陸後,許行健勸他參加會黨組織,他拒絕了。既不入會,留在安陸也無所作為,於是他又回到漢口。然而自立軍起事主要是依靠會黨作為主力的,如果領導人不加入會黨組織,就很難聯絡會眾。

  唐才常得知陳作新不願“卷入江湖”的想法後,表示“為事業而卷入江湖,不同於無目的耍江湖”,要他在對待會黨的問題上“再考慮考慮”。

  其時,正值崇陽、通城一帶會黨統領謝大哥病危,群龍無首,唐才常又派陳作新去崇陽、通城一帶接管。他剛到崇、通等地後,變起倉猝,1900年8月22日,唐才常等20餘人死難,漢口自立軍機關被破壞。陳作新化裝成遊學先生逃回故裏。這次以會黨為主力的起事悲壯地失敗了,他深切地感到:“非大改革不足以救亡非擁重兵不可”,“徒恃會黨無益也”!

  投身軍旅

  1901年9月,清政府連發兩道諭旨,整頓兵製,“各省會設立武備學堂”,“先就原有將弁擇其樸實勤奮者遴選擢用”,以培養將才,練成勁旅。陳作新認為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次年,他改名陳竟存,字滌非,身穿一件醬色寧綢鑲有青鍛五雲的得勝馬褂(清末新軍軍官服),左右袖各有金邊三道(表示官階的),足登快靴,自提筆墨袋,前往報考。

  留日學生、湖南試用道俞明頤是時擔任武備學堂總辦,親自主考,本擬錄取,但因有人控告他“假冒軍官”,所以當1903年5月武備學堂正式開學時,新生中又沒有他的名字。

  同年11月,幸好武備學堂附設湖南兵目學堂,他更名陳作新,字振民,投考該校,因字寫得好,加以進步士紳龍璋的推薦,陳作新得以入兵目學堂學習。1904年初,長沙高等學堂學生陳宗海等人在校內組織7人小團體,於貢院西街設立《俚潔報》館,並發行《俚語日報》,宋雲卿任總編輯,陳作新參與《俚語日報》報館的編務工作,協助翻印並義務推銷《警世鍾》、《猛回頭》、《革命軍》等“禁書”。

  此時,黃興在長沙組織華興會,決定趁西太後70壽辰(1904年11月16日)在長沙起義,武備學堂及其附設的兵目學堂則由陳作新負責聯絡,擬先奪取兵目學堂所儲存的火炮和槍械,率先發動起義,外分五路響應,終因起義事泄而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