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隨孫中山赴日,繼續進行反袁鬥爭。1914年5月,組中華革命黨,任政治部長,主編《民國》雜誌。
1917年至1921年隨孫中山在廣東活動,先後任交通部長,總參議等職。
1917年6月奉命聯絡西南實力派,為發動護法運動作準備。9月任中華民國軍政府交通總長。
1918年5月隨孫離廣州赴上海。
1919年作為孫的代表參加“南北議和”,在和會上堅持孫恢複舊國會、取消賣國密約的主張。8月任《建設》雜誌主編,同情學生愛國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發表《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等文,對唯物史觀作些介紹。
1921年任中華民國政府總參議兼文官長、政治部長。陳炯明叛變後,協助孫進行討陳工作。
1923年任辦理和平統一事宜全權代表。6月任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總參議。讚成孫改組國民黨的決策,參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起草與審查。
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胡被孫中山任命為五人大會主席團之一,並獲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後主持上海執行部。5月奉命回粵,代理大本營事務,兼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這次大會確定了孫中山聯合蘇俄和中共、依靠農工的政策。同年9月,孫中山離廣州到韶關建立北伐大本營,任胡代行大元帥留守廣州。10月兼任廣東省長。對商團事變始主妥協,後執行孫的命令參與領導平定商團叛亂。
反共反蔣先後進行
1924年以後,胡漢民日漸主張反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後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人是汪精衛、胡漢民和廖仲愷。同年8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特別委員會,以控製局勢和處理廖案。在審理廖案過程中,作為國民黨右派領袖的胡漢民被認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後被派往蘇聯考察。
1926年2月17日-3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全會召開,胡漢民以國民黨中央委員、粵軍總司令的身份在會上致賀辭。大會選舉蔣介石為共產國際執委會名譽委員,正式接納中國國民黨為共產國際的同情黨。會議前後,胡漢民還和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有過幾次私下會見,討論國民黨正式加入共產國際的問題。當時的共產國際主席季諾維也夫對此表示讚同,僅因斯大林認為條件不成熟、容易引起帝國主義幹涉中國革命而未果。
1927年4月與蔣介石合作反共。
1927年,寧漢分裂時,胡支持蔣介石,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並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參與反共清黨。
1928年任立法院長等職。
1930年主持編成《總理全集》。
1933年創辦《三民主義月刊》。
1931年,與蔣介石因約法之爭,2月被蔣介石軟禁。10月獲釋。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領袖,晚年標榜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並將蔣介石稱為“新軍閥”。
1935年6月,胡漢民赴歐考察,停止了對蔣介石的抨擊。1935年12月,尚在法國的胡漢民被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
構思過度突然離世
1936年1月,自歐洲返國,留在廣州。1936年5月9日,胡(漢民)與其妻兄、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陳融在廣州下圍棋,因構思過度,突患溢血,於5月12日晚上7時40分逝世。(劉秉榮《國民政府秘史》896頁)。
胡漢民生前曾自製挽聯雲:“抱道獨能堅,險阻半生完大命;救亡空有願,歸來萬裏負初心。”誰不知此聯後來竟成讖語,58歲,曲折經曆剛好半個人生;而1936年正值日寇大敵當前,胡漢民雖在抗戰綱領上簽了字,但突然死去,恰是“救亡空有願”之應!當晚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致電國民黨中央並通電全國,宣布胡漢民的死訊。同時成立了由鄒魯、陳融、林翼中組成的治喪委員會。
13日下午,胡漢民大殮在廣州舉行。25日至27日,全國公祭(追悼)胡漢民3天,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有追悼大會,報紙上刊登了汪精衛和蔣介石來自南京的祭文,大有貓哭老鼠的味道。廣州在中山紀念堂舉行公祭典禮,全座紀念堂繞以藍色光管,四周掛滿黑布,中間通道搭了一座華表。堂內正麵是一幅高18尺的胡漢民遺像,上懸“聰明正直”四字,周圍是藍色光管,景象異常肅穆。警察樂隊奏哀樂,真光、協和兩女校學生唱哀歌:謀國之忠,負責之勇,西南執行部暨政務會委員由鄒魯帶領到場致祭,據報道,3天來廣州參加公祭者共有40多萬人。
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裏,廣州市的北京路被稱作“漢民路”,以紀念胡漢民。台灣高雄市亦有漢民路。
主要創作
胡漢民是民國四大書法家
(譚延闓(楷書)、於右任(行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之一。
所著《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等,為國民黨理論家闡釋三民主義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