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國民黨陸軍上將遠征軍名將——孫立人(1 / 3)

【孫立人】字仲倫,安徽舒城人。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同年赴美留學,獲理學學士學位。後又考入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攻讀軍事。1928年回國,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2支隊上校司令兼第4團團長。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凇滬會戰。在蘊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負傷13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財政部重組稅警總團,孫立人晉級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這支全部德械裝備的非正規部隊成為當時中國部隊中最精銳部隊之一。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隸屬於第66軍,孫立人任少將師長。

  1942年2月,中國組成遠征軍,下轄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4月,孫立人率新38師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4月17日,西線英軍步兵第1師及裝甲第7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於絕境,孫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團團長劉放吾率團星夜馳援。18日淩晨,孫立人親自從曼德勒趕往前線指揮113團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1個大隊,解了7千英緬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孫立人以不滿1千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7倍於己的友軍,轟動全球。之後,蔣介石給他頒發了四等雲麾勳章。羅斯福授予他“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勳章”司令勳銜,孫立人是第一個獲得這種勳章的外籍將領。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部隊改編為新1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38師和廖耀湘新22師。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第2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38師如下山猛虎般撲向胡康河穀。

  1943年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

  1943年12月29日攻占於邦。占領於邦後,孫立人攻勢不減,於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22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3月9日,孫師113團與美軍突擊隊聯手攻占瓦魯班。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死傷過半,狼狽逃出胡康河穀。據日軍戰史記載:"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與中國軍戰鬥最自信,豈料胡康河穀的中國軍隊,無論是編製、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麵貌,使我軍損失慘重,全軍不禁為之愕然。"

  駐印軍攻占胡康河穀後,1944年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穀進攻。新38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回到堅布山後方,和新22師兩麵夾擊,29日攻占堅布山天險,叩開了孟拱河穀的大門。

  1944年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38師和新22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5月下旬,孫立人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於日軍第18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22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為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

  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1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1軍和新6軍。孫立人任新1軍中將軍長,下轄新38師和新30師(後廖耀湘新6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50師編入新1軍)。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2期戰鬥開始。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1軍為東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1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了滇緬公路。隨後,孫立人指揮新1軍各師團繼續猛進,3月8日攻占臘戍,3月23占領南圖,24日占領細胞,27日攻克猛岩,勝利結束第2次緬甸戰役。

  1945年7月,孫立人率新1軍返抵廣西南寧,準備反攻廣州。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9月7日,孫立人率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23軍投降。抗戰勝利後,新1軍與新6軍被調往東北進行內戰,憑著優勢武力,曾在作戰初期取得上風,不過卻因與杜聿明不和,孫立人被調回南京國防部任職,實際己遠離戰場。1948年,孫立人被派往台灣鳳山,主持新兵訓練。1954年因“兵諫”事件被蔣氏父子軟禁於台中33年,直至1988年3月恢複自由。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在台中市去世,終年歲90。

  姓名來源

  孫立人的取名源於以下文獻: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孩童時期

  孫立人於1900年12月8日出生在中國安徽省舒城縣(今屬廬江),父親孫熙澤是清朝末年的舉人,被派任為山東知府,舉家前往青島居住。滿清末年國土被列強割據,當時青島為德國占領區。孫立人9歲時,某天在海邊玩耍,發現了一顆極為漂亮的石頭,於是高興地將這顆石頭拿在手裏麵玩耍。這時,來了幾個德國小孩,他們看見了孫立人手上的石頭,於是聯手欺負孫立人,搶走了石頭,還辱罵了中國人。這次事件對於孫立人的影響極大,他認為自己的國家一定要強盛,才能夠讓人民都活得有尊嚴,也成為他日後投身軍旅的重要觸媒。

  早期生涯

  孫立人於1914年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留美預科,接受八年的留美預備訓練。當時的清華學校十分注重學生的體育鍛煉,孫立人在校風熏陶下,熱衷於籃球、足球、排球、網球、手球、棒球等各項球類運動,在眾多項目中孫立人最擅長的是籃球。1920年他任清華籃球隊隊長,率隊擊敗當時稱霸京津籃壇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獲得華北大學聯賽冠軍。1921年入選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身高1米85的孫立人當時擔任球隊的主力後衛。當時籃球項目有菲律賓、中國、日本三國參加,東道主中國隊經過激戰,先以32-29擊敗日本,再以30-27擊敗菲律賓,獲得本屆運動會籃球冠軍,這是中國在國際大賽中第一次獲得的籃球冠軍。孫立人進清華後的第二個學期,在體育活動中受傷而住院治療,休學一年,終於治愈,故在清華九年,於1923年畢業。

  同年赴美留學。因其在清華學校已習基礎工程多門,故直入普渡大學三年級加修土木工程學,1925年取得學士學位畢業。期間曾為美國橋梁公司(AmericanBridgeCompany)受聘當設計繪圖師。1926年孫立人進入維吉尼亞軍校,接受嚴格之軍事教育,因其已有學士學位,故直入三年級習文史,1927年以文學士畢業,遊曆歐洲,參觀英、法、德等國軍事。

  1928年孫立人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今國立政治大學),任中尉軍訓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稅警總團由財政部部長宋子文一手創建,武器從德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擔任。在孫立人的訓練下,其所屬部隊官兵教育水平、以及學科、術科和緝私方式的水平都遠高於一般部隊。事實上,稅警總團、第36、第87、第88師、和中央教導總隊即是第一批接受德械裝備與訓練的部隊。

  由於當年孫立人任團長的第四團曾在華東射擊比賽中獲得第一名,而前十名裏麵第四團共占了七名,孫式訓練遂逐漸嶄露頭角;也因孫熱愛籃球,是政府撤退台灣後,中華民國國軍早期籃球運動鼓勵提倡者。

  戰爭生涯

  抗戰初期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領封裔應稅警總團第四團參加淞滬會戰,與日軍血戰兩周,在周家橋破壞日軍機械化橡皮橋,七次擊退強渡蘇州河的日軍,使該地成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最重之處。但此役孫立人為奪回友軍失去陣地,遭迫擊炮彈攻擊身受十三處創傷,由其部屬封裔應團長、指揮號長蘇醒與機槍連長胡讓梨背負救出,昏厥三天後借由宋子文之協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療。

  傷愈後,孫立人返回武漢加入財政部重組之緝私總隊擔任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重組之緝私總隊為鬆滬會戰後傷愈之稅警總團殘兵(未受傷的被團長黃傑帶走改組為40師)加上新募為主,規模3團,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孫立人將緝私總隊由原本之三團殘兵新兵逐步擴張至六團規模。

  在國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隊之要求下,1941年12月財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緝私總隊半數兵力給國民革命軍重組為新編第三十八師,作為交換條件由原本財政部體係的孫立人晉任少將師長,隸屬於第六十六軍,這支部隊成為中華民國當時的主力部隊之一。

  入緬作戰

  一次入緬

  1942年2月,中國組成遠征軍,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英軍指揮官哈羅德·亞厲山大上將為掩護撤退,要求中國軍隊

  離開自己的防線去掩護英軍的側翼,第5軍指揮官杜聿明認為英軍當麵敵情並不嚴重,不願為了掩護英軍而亂了自己的陣腳。1942年4月9日,日軍33師團兵分三路,開始仁安羌作戰,此處本不是中國遠征軍的作戰範圍。在這次交戰中,英緬第1師、英印第17師和裝甲第7旅進行了一定的抵抗,英印第17師甚至在12日淩晨發動了一次成功的逆襲,包圍並擊潰了日軍原田部隊兩個大隊。但是由於整個英軍的消極戰略,英軍在日軍的穿插和側擊下潰不成軍,隻得仰仗遠勝於日軍的機動能力,“悠然北撤”。4月17日,日軍作間部隊(主力為步兵214聯隊,山炮兵第3大隊)兵分兩路,突襲至仁安羌,切斷了南北公路和賓河北渡口,堵死了向北撤退中的英緬第1師和第7裝甲旅1營的退路,並利用仁安羌附近之有利地形構築工事。英軍空有火力和人員優勢,卻不敢北奪賓河大橋,反而退入仁安羌固守,向中國軍隊求援。遠征軍司令羅卓英架不住史迪威的威脅,讓防護後路的新38師星夜馳援。此前的1942年4月16日,新38師113團在副師長齊學啟率領下到達賓河北岸仁安羌北部,準備增援。17日臨晨,112團也續派開拔。113團劉放吾團長16日下午四時率部趕到喬克柏當。英緬甸軍司令史萊姆將軍17日會晤孫立人,商定113團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會同安提司準將的戰車,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哩公路兩側之敵。17日黃昏時分,劉團長指揮113團將日軍外圍部隊(高延大隊)擊潰抵近平牆河北岸,高延大隊不支,留下第9中隊防守平牆河北岸渡口,奉作間命令將主力撤入平牆河南岸入列歸日軍第3山炮大隊長中井正指揮固守仁安羌鎮區。18日拂曉,113團在英軍輕戰車和火炮配合下,強攻賓河北岸日軍,占領渡口及橋頭,但被南岸日軍所阻。於此同時,撤退下來的英印第13旅在市區東北角嚐試突圍,但因為地形限製無法展開兵力,加之連日行軍人馬極度困乏,部隊缺水彈藥也快消耗殆盡,在日軍強力阻擊下不得不放棄突圍被阻截在油田區。18日黃昏,日軍一個大隊的援兵由工兵聯隊從馬圭沿伊江由水路輸送北上,趕到了仁安羌增援作間部隊,至此日軍214聯隊三個步兵大隊齊聚仁安羌,圍困英軍兵力得到增強。18日夜,新38師113團從右翼涉水南渡展開。19日拂曉,在英軍炮火的全力配合下,113團3營奮勇衝殺。113團第一、二營攻下白塔山日軍炮兵陣地,進而全團三營兵力進攻501高地。期間501高地三失三得,三營營長張琦在戰鬥中不幸犧牲。至下午2時攻占501高地,擊潰日軍整編第214聯隊。隨後1營和、2營與英軍戰車協同,肅清仁安羌市內日軍。5時許,日軍被迫撤退到南部5公裏外。至此,仁安羌之圍告解。

  這次作戰新38師113團以1000多人擊敗日軍4300餘人,解除了七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五百餘人,立刻成為英美新聞報道的焦點。史迪威大感滿意,而將新三八師留在依洛瓦底江沿岸的西線。當時由於這一戰績替遠征軍在盟軍中撈足了麵子,蔣中正頒發四等雲麾勳章表彰孫立人的戰績。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1年後頒發)。而羅卓英為了填補新三八師西移而產生的空位,下令六六軍調遣新二八師從臘戍到曼德勒接防,這就造成遠征軍作戰主力西調,與東部戰線空虛的危機。東部戰線是遠征軍與中國雲南連接的生命線,日軍發現遠征軍這個致命的戰略缺口,第56師團趁虛深遠迂回突襲臘戍,孫立人所屬的66軍另外兩個師戰力不佳,全軍潰敗,使遠征軍陷入絕境,當然這隻是後話了。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麵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讓新三十八師掩護英聯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欺騙和不忠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孫立人則認為野人山不可行,當機立斷撤率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由於日軍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三十八師在撤退途中比較順利的打垮日軍的阻擊,撤至印度後還剩3000餘人,保持了近半兵力。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因遭到日軍阻擊和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孫將軍得知後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師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拒絕解除武裝。恰巧,為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聯軍第一師師長正於當地醫院療傷,聞知孫立人部的情況後,即前往調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師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十響以表歡迎。

  二次入緬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進駐印度藍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部隊改編成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史迪威曾一度想解除所有團以上中國軍官的指揮權而代以美國軍官,遭到全體中國軍官的一致反對,史迪威於是改成在團一級設立美國顧問,實行雙重領導。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

  於邦大捷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進攻胡康河穀日軍18師團。第18師團43年8月改編為3單位師團後,每個步兵大隊從4個步兵中隊縮減為3個步兵中隊,騎兵大隊被解散,野戰醫院和山炮聯隊的汽車被撤銷,輜重兵聯隊也失去1個汽車中隊,導致運送物資十分不便,彈藥保障不足,每支步槍僅配備子彈150發,每門火炮配備炮彈100-120發。但增編了1個野炮大隊(缺編1個中隊,隻有8門150毫米榴彈炮),全師團總兵力1.5萬人。兵力高度分散,在胡康河穀僅3個步兵大隊,4000多人。另4個步兵大隊在怒江作戰後返回密支那途中,其餘分散在密支那、八莫、傑沙等地。第18師團素稱精銳,轉戰中國多年一向看不起中國軍隊,但此次與駐印軍作戰卻接連受挫。新三十八師1943年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1943年12月29日攻占於邦,此次作戰係駐印軍第一次與日軍王牌部隊作戰獲勝,稱為於邦大捷,史迪威也到一線督戰,據戰場檢驗屍體共有184名,未有俘虜。這是美國軍工生產和中國士兵勇敢結合的奇跡。據日軍戰史記載:“師團長接到兩軍交鋒報告後,判斷這支敵軍隻是為了掩護中美軍主力越境派出來的一支先遣部隊,首先命令富昆南部地區的第56聯隊急速前進,企圖將其各個擊破。及至該聯隊到達戰場交戰後才搞清楚,敵軍原來是中國軍第38師(孫立人師)一支勁旅,和第18師團過去在中國大陸上接觸過的中國軍隊,在素質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驚。過去,日軍以一個營消滅中國軍一個師乃是家常便飯。尤其是這個在九州編成的師團,在中國戰場上久經戰鬥,縱橫馳騁,同中國軍交戰最有自信。然而,此次在富昆的中國軍,無論是編製、裝備,還是戰術、訓練,都完全改變了麵貌。盡管第56聯隊奮勇猛攻,敵軍圓形陣地在熾密的火力網和空軍的支援下不僅毫不動搖,而我軍的損失卻不斷增加。敵軍雖已遭到了將近九百名的損失,卻仍頑強抵抗,堅守密林陣地,毫不退讓。於是立即向上級報告了這個情況,使全軍不禁為之愕然。”(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3卷,10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