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祺關心修誌工作,《福建通誌》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修成續誌以後,已過60多年未曾修纂,地方文獻散失甚多,而康熙誌和乾隆正、續兩誌又存在一些錯誤。陳壽祺建議地方當局,把修繕貢院的餘款2萬餘緡作為修纂新誌的費用。當局接受其建議,並請陳壽祺擔任總纂。道光九年(1829),通誌館開局,陳壽祺為通誌創立義例,並自撰《形勢》、《山川》二門和《儒林》、《文苑》後傳。編撰新誌3年中,陳壽祺患病日漸沉重,仍抱病修訂稿本。道光十四年(1834),《福建通誌》即將完成之時,陳壽祺已耗盡心力,於是年二月二十日病逝福州黃巷家中。
有子陳喬樅。
著述名錄:
陳壽祺對經學深有研究,福建經學自清初的李光地、官獻瑤以來,多崇尚宋明理學,空談心性。陳壽祺初從孟超然學習,頗受宋儒影響,後來師事阮元,又接觸錢大昕、段玉裁等樸學大師,便專學漢儒治經,改以漢學解釋經義。生平精於今文,而於義理、名物又能融會貫通,成為有清一代經學名家。主要經學著作有:《五經異義疏證》3卷、《尚書大傳定本》3卷、《左海經辨》4卷、《洪範五行傳輯本》3卷、《歐陽夏侯經說考》1卷、《魯齊韓詩說考》3卷、《禮記鄭讀考》4卷、《說文經詁》2卷。
陳壽祺主纂的道光《福建通誌》原稿共400卷,其中《地理沿革誌》、《金石誌》、《方言誌》、《列傳》及陳壽祺自撰的《形勢誌》、《山川誌》,都廣征博采,豐贍翔實,堪稱力作。陳壽祺去世後,該誌稿因糾紛,推遲至同治間(1862~1874年)才出版,且卷數有所減少,但仍多有超軼前誌之處,甚為後世所推許。
陳壽祺能文工詩,其遺作有《左海文集》10卷、《左海詩集》6卷、《東越文苑儒林後傳》2卷。
藏書之家:
嘉慶四年(1799)進士,授編修,充文淵閣校理。嘉慶十四年(1809)丁憂歸,遂不複出,辭官歸鄉。家境清寒,不久父母命複入都,曆任廣東、河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後阮元聘其到“詁經精舍”任教習,後又主泉州清源書院、鼇峰書院講學,研究宋明理學。擅長輯佚古籍,喜收藏,所聚書有8萬卷,藏書樓名“遂初樓”、“小琅環館”。保管甚嚴,外人不能借讀。曾編撰有《小琅環館書目》,已不傳。旁室中藏有《左還詩文集》刻板、《經解》、《波山誌》等印版。曾說:凡獻未刊之古籍者,當加倍重獎。所以他收藏的珍善本圖書,多閩中藏書家所未有。著述頗富,有《五經異義疏證》、《今文尚書經說考》、《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1]左海駢體文》、《東粵儒林文苑後傳》、《東觀存稿》、《左海詩文集》、《遂初樓雜錄》等1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