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豫鍾(1762—1806)清代學者、書畫篆刻家。字浚儀,號秋堂,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廩生。深於小學,工書篆籀,摹印尤精,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為浙派篆刻“西泠八大家”之一。(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鬆)畫蘭竹秀逸有致,亦工畫山水,嚐集古今畫人為傳,著《求是齋集》。
陳豫鍾,《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作鍾豫。出身金石世家,乾隆時廩生。工篆刻,早年師法文彭、何震,後學丁敬,作品工整秀致,其邊款常作密行小字,頗為自負。精於小篆籀文,兼及秦漢,皆得古法,摹印尤精。阮元任浙江督學時,曾鑄文廟大鍾,鍾上記銘文,請其摹仿古文勾勒,端整壯麗,極受讚賞。嗜好收集金石文字,氈蠟椎拓,積卷數百本。見名畫、佳硯,雖重值必購之,尤其愛好古銅印。
工畫山水、鬆、竹、梅、蘭,嚐以篆法寫墨筆鬆竹梅卷,書法蒼雅圓勁,黃易為題歲寒圖三字。嚐輯《古今畫人傳》。著有《求是齋印譜》、《求是齋集》。享年四十五,事跡收錄於《定香亭筆談》、《畊硯田齋筆記》、《墨林今話》、《桐陰論畫》、《廣印人傳》。
邊款特征:
從文彭的衝刀雙刀刻邊款到何震始創的單刀切刀刻邊款再至丁敬邊款的不書而刻,切刀刻款直至陳豫鍾發展到新的高度。陳豫鍾的刻款在研究前人刀法的基礎上,自己探索出一套以腕為主的運刀方法,用腕的轉動來調整不同的進刀部位,刻款時石少轉動或不轉動。在傳世的一方“希濂之印”邊款的款文寫道:製印署款,昉於文何,然如書丹勒碑然。至於丁硯林先生,則不書而刻,結體古茂。聞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轉以就鋒之所向。餘少乏師承,用書字法意造一二字。久之,腕漸熟,雖多亦穩妥,索篆者必兼索之。……甲寅長夏,秋堂並記。陳豫鍾的邊款已甚至可以成為獨立的藝術與印文並駕齊驅。在“最愛熱腸人”一印的款文中就有記載:“蓋餘作款字,都無師承,全以腕為主。十年之後,才能累千百字為之,而不以為苦。或以為似丁居士,或以為似蔣山堂(蔣仁)。餘皆不以為然。今餘祉兄索作此印,並慕餘款字,多多益善。”
陳豫鍾的邊款受到當時人的稱讚,並慕其長款。在“最愛熱腸人”一印的款文中就有記載:蓋餘作款字,都無師承,全以腕為主。十年之後,才能累千百字為之,而不以為苦。或以為似丁居士,或以為似蔣山堂。餘皆不以為然。今餘祉兄索作此印,並慕餘款字,多多益善。
陳豫鍾工畫山水、鬆、竹、梅、蘭,嚐以篆法寫墨筆鬆竹梅卷,書法蒼雅圓勁,黃易為題歲寒圖三字。精於小篆籀文,兼及秦漢,皆得古法,摹印尤精。工篆刻,早年師法文彭、何震,後學丁敬,作品工整秀致,其邊款常作密行小字,頗為自負。印風工整,含蓄,法度嚴密,刀法在浙派諸子中最為內斂。“陳豫鍾印”是作者的自用印,印作四麵刻陳氏的姓名、字、齋號,風格工穩端嚴。從文彭的衝刀雙刀刻邊款到何震始創的單刀切刀刻邊款再至丁敬邊款的不書而刻,切刀刻款直至陳豫鍾發展到新的高度。陳豫鍾的刻款在研究前人刀法的基礎上,自己探索出一套以腕為主的運刀方法,用腕的轉動來調整不同的進刀部位,刻款時石少轉動或不轉動。在傳世的一方“希濂之印”邊款的款文寫道:製印署款,昉於文何,然如書丹勒碑然。至於丁硯林先生,則不書而刻,結體古茂。聞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轉以就鋒之所向。餘少乏師承,用書字法意造一二字。久之,腕漸熟,雖多亦穩妥,索篆者必兼索之。
清代曆二百六十餘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統治階級采取了一係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順治喜臨黃庭,遺教二經;康熙推崇董其昌書,書風一時盡崇董書,這一時期,惟傅山和王鐸能獨標風格,另辟蹊徑;乾隆時,尤重趙孟頫行楷書,空前宏偉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內府收藏的大量書跡珍品著錄於《石渠寶笈》中,帖學至乾隆時期達到極盛,出現一批取法帖學的大家,如乾隆、嘉慶年間的劉墉。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書、貞石、碑版大量出土,興起了金石學。嘉慶、道光時期,帖學已入窮途,當時的集大成者有劉墉,鄧石如開創了碑學之宗,阮元和包世臣總結了書壇創作的經驗和理論。鹹豐後至清末,碑學尤為昌盛。前後有康有為、伊秉綬、吳熙載、何紹基、楊沂孫、張裕釗、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成功地完成了變革創新,至此碑學書派迅速發展,影響所及直至當代。縱觀清代260餘年,書法由繼承、變革到創新,挽回了宋代以後江河日下的頹勢,其成就可與漢唐並駕,各種字體都有一批造詣卓著的大家,可以說是書法的中興時期。陳豫鍾得益於當時的社會環境,為浙派篆刻“西泠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