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清初詩人嶺南三大家第一隸——陳恭尹(1 / 1)

  陳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號半峰,晚號獨漉子,又號羅浮布衣,漢族,廣東順德縣(今佛山順德區)龍山鄉人。著名抗清誌士陳邦彥之子。清初詩人,與屈大均、梁佩蘭同稱嶺南三大家。又工書法,時稱清初廣東第一隸書高手。有《獨漉堂全集》,詩文各15卷,詞1卷。

  陳恭尹“修髯偉貌,氣局深沉”,其父陳邦彥為明末嶺南抗清主力,與陳子壯、張家玉一起,被尊為“嶺南三忠”。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陷廣州,其父陳邦彥舉兵抗清,兵敗被俘,被清軍寸磔於市,全家除陳恭尹僥幸逃走外均同時遇難。喪親之痛,延續到陳恭尹晚年,仍無法釋懷。他晚號“獨漉子”,取自古樂府:“獨漉獨漉,水深泥觸。……父冤不報,欲活何為!”南明時,陳恭尹進朝泣陳其父為國殉難情狀,永曆帝授以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之職。

  南明亡後,陳恭尹定居廣州,與友人何衡、何絳、陶窳、梁梿相與砥礪名節,發憤讀書,世稱“北田五子”。後“三藩之亂”爆發,屈大均從吳軍於桂。陳恭尹與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為時所指目”,康熙十七年(1678),陳恭尹被捕下獄,關押二百日後始得解脫。從此心懷畏懼,壯誌漸消,避跡隱居,自稱“羅浮布衣”。晚年寄情詩酒,曾與清廷權貴唱酬,曾被梁梿當麵叱問“何事而仆仆走風塵?”又被譏諷“可憐一代夷齊誌,錯認侯門是首陽”。但陳恭尹並非改弦更張,他終其一生仍不仕清。馮奉初在其傳記中解釋,與權貴唱酬是陳求自保之策:“及得脫,自念身曆滄桑,恐終不為世所容,乃築室羊城之南,以詩文自娛;貴人有折節下交者,無不禮接。“於是冠蓋往來,人人得其歡心。議者或疑其前後易轍,不知其避禍既深,跡彌近而心彌苦矣。”這也是為什麼陳恭尹之前自號“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誌向,晚年把號改為“獨漉”,身世之痛反而隱含更深。晚年,陳恭尹在廣州育賢坊建小禺山舍,以遺民身份終老。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於廣州,葬於市郊祥雲嶺南麓。

  詩作特色

  陳恭尹的詩前後內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懷故國之思,未嚐消釋。七言律詩對仗工整,又多巧思,綿麗中仍多哀感蒼涼之慨。如“猛士不帶劍,威武豈得申?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擬古》之三)。“西湖歌舞春無價,南宋樓台暮有雲。休恨議和口相國,大江猶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雜興》、《虎丘題壁》、《崖門謁三忠祠》、《九日登鎮海樓》等篇,也都寄托遙深。五古《感懷》及七古《耕田歌》等篇,則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難。他的詩抒寫性情而自成風格,尤擅七律詩,為詩壇所推崇。他提出詩歌貴在創新,求新於性情而不必求新於字句,求妙於立言而不必專斯於解脫的見解,反對盲目崇古與擬古。《三編清代稿鈔本》收錄有其詩作達54首,多為長詩,主體兼擅,手觸肩倚,莫不中音。

  詩作選摘

  【讀秦記】

  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亦甚疏。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尤有未燒書。

  【發舟寄湛用喈、鍾裴仙、湛石天】

  扶胥古渡水淒淒,雨後移舟望轉迷。數口寄居秋草外,一身為客楚雲西。

  家無兄弟依朋友,地夾河山畏鼓鼙。知已片言應不負,亂離妻女藉提攜。

  【虎丘題壁】

  虎跡蒼茫霸業沉,古時山色尚陰陰。半樓月影千家笛,萬裏天涯一夜砧。

  南國幹戈征士淚,西風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蕭客,乞食吳門秋又深。

  【崖門謁三忠祠】

  山木蕭蕭風又吹,兩崖波浪至今悲。一聲望帝啼荒殿,十載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

  【九日登鎮海樓】

  清樽須醉曲欄前,飛閣臨秋一浩然。五嶺北來峰在地,九洲南盡水浮天。

  將開菊蕊黃如酒,欲到鬆風響似泉。白首重陽惟有笑,未堪懷古問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