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元年六月,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閏六月,唐王朱聿鍵稱號於福州。魯王命陳子龍為兵部尚書,節製七省軍漕;唐王授其兵部左侍郎、左都禦史。
五月,陳子龍監臨吳易義師。陳子龍見其“輕敵,幕客皆輕薄之士,諸將惟事剽掠而已,師眾不整”,“軍紀日弛”,遂與之斷絕關係。至秋天,吳易被清軍殺害,義軍失敗。此時陳子龍因為匡複大業不成,經常沈憂吒歎,至廢寢興。及聞浙東、福州失守,“誌不欲生,孤筇單襆,混跡緇流”。泣然曰:“茫茫天地將安之乎,惟有營葬大母歸死先壟耳。”即於七月遣家歸裏,十一月,殯葬祖母於廣富林。並作長書《報夏考公書》焚夏允彝墓前,“述己所以未死之故,期不負夏公”。南明昭宗永曆二年(西元1647年)初,在廣富林家居時,念生平知友如夏允彝輩一時零落殆盡,周立勳之死亦已數年,而喪未舉,慨然曰:“我死,誰為了此事者。”遂捐地葬之。三月,會葬夏允彝,陳子龍賦詩《會葬夏瑗公》二章,又作《寒食》、《清明》二詞,此係其絕筆。
提督吳勝兆,遼東人,跟著清軍來到江南。1647年四月,吳勝兆因受排擠,密謀策劃反正,他的部下戴之儁是陳子龍的舊識,積極支持吳勝兆起兵,私訪陳子龍,一再請求陳子龍寫信聯絡南明舟山守將黃斌卿率舟師為外應。
據陳子龍學生王沄後來記載,陳子龍認為:黃等“虛聲寡信,事必不濟”,沒有答應戴的要求,並說:“海舶往來,不乏信使,你等好自為之,我決不阻攔”。戴即離去,“自是不複相聞矣”。
但是,據陳子龍生前友人宋征輿記載,陳子龍當時慨然應允,親手寫信聯係黃斌卿,積極參與起義。
兩種說法中,以宋的說法更為可靠,因為王沄續寫陳子龍年譜時,為不給陳子龍遺孀和後代招來麻煩,所以故意在描述中否認陳子龍參與起義。而宋征輿回憶時未曾考慮這一點,因此直言不諱。
十六日,吳勝兆未舉兵而事泄被捕,入獄窮治。清軍汙蔑陳子龍與吳“共謀”,遣兵捕之。陳子龍逃往蘇州,易姓李,改字大樽。當時清軍江寧將軍巴山、都禦史陳錦和江寧巡撫土國寶陰謀乘吳勝兆事,“盡除三吳知名之士”,而以陳子龍為首。五月初,他們派出士兵五百,在蘇鬆一帶大肆搜捕達五六日之久,最後陳子龍在吳縣被捕。巴山等人對他進行審訊,他“植立不屈,神色不變”。陳錦問他為何官?曰:“我崇禎朝兵科給事中也。”又問:“何不剃發?”曰:“吾惟留此發,以見先帝於地下也。”又問,陳子龍凜然挺立,拒不回答。乃執之舟中,令卒守之。五月十三日,陳子龍被押往南京,在途中經鬆江境內跨塘橋時,他乘守者不備,突然投水以死,撈起時已經氣絕,清軍還殘暴地將其淩遲斬首,棄屍水中。時年四十歲。次日,陳子龍門生王沄、轎夫吳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遺體,具棺埋葬。
陳子龍墓
陳子龍墓位於上海市鬆江區餘山鎮廣富林村。1988年修竣陳子龍墓,墓地為花崗石平台,墓碑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之原物。墓前有石柱方亭,名沅江亭。有陳子龍畫像碑,刻有傳略。墓門額為原中紀委副書記李一氓書。
為了便於前來謁墓者對墓主的了解,其旁有石刻陳子龍畫像(據雲間邦彥圖)及顧廷龍同誌撰並書的《陳子龍事略》,另有李一氓同誌所書“明陳子龍墓”的墓門,莊嚴肅穆,一代偉人,長眠於此。我們步花岡石的台階而上,在“沅江亭”裏,默念《陳子龍文集》,對這位死節誌士的文學家,益增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