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臥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漢族,南直隸鬆江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崇禎十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殉國。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典雅華麗;或合二種風格於一體。擅長七律、七言歌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雲間詞派盟主,被後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
陳子龍祖上世代務農,父親陳所聞,以文學名江南,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刑、工兩部郎。陳子龍六歲
入學,勤治經史,力攻章句。天啟三年(1623年),十六歲舉童子試,名居第二。時大批廷臣因為反對魏忠賢,紛紛被削職為民或逮之獄死。陳所聞告病在家,每閱邸報,扼腕歎息,教陳子龍剖析邪正,明辨是非。天啟五年(1625年),他先後與本郡夏允彝、徐孚遠、周立勳、宋征璧以及蘇州、嘉興等府的一些文人學士結為好友,切磋學術,議論時務,後來大都成為明季江南黨社運動的骨幹分子。天啟六年(1626年),補鬆江府學生員。父病歿,居家守孝,閉門不出,博覽群書,尤其致力於古文詞。
崇禎元年(1628年),陳子龍二十一歲,與湖廣寶慶府邵陽知縣張軌端之女結為夫妻。崇禎二年,陳子龍中秀才,拔為第一。是年,夏允彝、杜麟征二人以在鬆江組織“幾社”。“幾者,絕學有再興之幾,而得知幾其神之義也。”最初入社者有周立勳、徐孚遠、彭賓三人。陳子龍“甫弱冠,聞是舉也,奮然來歸。諸君子以年少訝之,乃其才學則已精通經史,落紙驚人,遂成六子之數”,世稱“幾社六子”。幾社和其他文社一樣,起初是通過以文會友,選擇知己,學習製藝,後來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逐漸演變成一股政治勢力。幾社成立後彙刻八股文範本《幾社壬申文選》,集六子之文,人各六十首。又刻《幾社會義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幾社的聲勢由此大振。陳子龍的名氣亦因之日重,“問業者日進,戶外屨滿”。崇禎三年(1630年)秋,應鄉試,中舉人。次年,赴京師會試,“為省中某公所黜”,周延儒建議朝廷重新檢閱被廢黜考生試卷,朝廷同意,開始重審,陳子龍答卷受到文安之、倪元璐賞識,周延儒“欲置異等”,但因陳子龍卷子存在塗抹,周害怕被政敵溫體仁借機攻訐,放棄錄取,於是陳子龍落第歸裏,從事古文詞。[1]又作書數萬言,極論時政得失,本欲上奏朝廷,被當時鬆江名士陳繼儒戒之而止。
崇禎七年春,再度應會試,因此次主管錄取的是溫體仁,溫體仁極度排斥複社成員,這一年複社成員被錄取人數急劇減少,陳子龍自然落榜。受此重大打擊,陳子龍幾乎心灰意冷,回家閉門謝客,“專意於學問”,作古詩樂府百餘章。接著,在鬆江南園讀書、寫作,成《屬玉堂集》、《平露堂集》。
崇禎十年,第三次北上,與夏允彝同中進士,俱在丙科(三甲),當就外吏。陳子龍選得廣東惠州府司理,未抵任而聞繼母亡,回家治喪。
誌士雄心
此時關外清軍壓力與關內饑民起義使得本已衰朽的明皇朝已危在旦夕,同時促使一批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對王陽明後學的空談誤國產生強烈的不滿,大聲疾呼“經世致用”,以改變殘酷的社會現實,陳子龍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這一時期,他為古代中國科學與文化的發展做了兩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崇禎十一年(1638年)夏,陳子龍以“君子之學,貴於識時;時之所急,務之恐後”的緊迫感,與徐孚遠、
宋徵璧一起,取明朝名卿大臣“有涉世務、國政”之文,“擷其精英”,“又旁采以助高深”,“誌在征實”,輯成《皇明經世文編》,凡五百零四卷,又補遺四卷。是書選文以明治亂、存異同、詳軍事、重經濟為原則,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政治、軍事、賦役、財經、農田、水利、學校文化、典章製度等等,並根據當時接觸到的許多現實問題,對其中一些文章加作旁注,表達了編者的政治主張。陳子龍等人編輯此書的動機和目的,是為了“上以備一代之典則,下以資後學之師法”,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扭轉“俗儒是古而非今,擷華而舍實”,不務實際的壞風氣。它是一部“從曆史實際出發,總結了明朝兩百幾十年統治經驗,企圖從中得出教訓,用以改變當前現實、經世致用之書。這部書的編輯出版,對當時的文風、學風是一個嚴重的挑戰,對稍後黃宗羲、顧炎武等人講求經世實用之學,也起了先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