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宋仁宗時官至宰相太子太師——陳堯佐(1 / 2)

陳堯佐(936——1044),北宋大臣、書法家、畫家。字希元,號知餘子,今四川南部縣人。字希元,陳省華次子,端拱元年進士及第,曆任魏縣、中牟縣尉,知朝邑、真源諸縣。他任潮州通判時,鱷魚食人,陳堯佐命捕而殺之。繼知惠州、秦州,升兩浙轉運副使、京西轉運使、河東、河北轉運使,知製誥兼史館修撰,樞密院直學士。後知河南府、開封府,再遷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曆四年(1044)逝世,年82歲。贈司空兼侍中,又贈鄭國公,諡文惠。

  陳堯佐又是水利專家,治水功勞卓著。他任兩浙轉運副使時,錢塘堤被海水衝毀,他提出“下薪實土”法,堤岸得以堅固持久。天禧年間,黃河決堤,他調知滑州,創“木龍殺水”法,堵決口成功。又築第二道防護長堤,人稱“陳公堤”。知山西並州時,汾水暴漲,災患甚劇,他勘察地質地勢,沿河築堤,又種植柳樹萬株,形成“柳溪”,消除水災。陳堯佐為人正直,任樞密副使時,詳符知縣陳沽治吏嚴急,奸吏便發動罷官事端。太後欲治詁罪,命樞密院察辦,眾不敢違,獨陳堯佐上奏:“罪詁則奸吏得計,誰還敢整治貪官?”陳詁由是得免。

  陳堯佐善書法,工詩,有文集30卷,著有《潮陽編》、《野廬編》、《遣興集》、《愚邱集》等。《宋詩紀事》、《宋文鑒》、《輿地紀勝》錄其詩40餘首,《全宋詞》錄其詞一首,《宋代蜀文輯存》錄其文10篇。《宋史》、《東都事略》有傳。

  曆任職務:魏縣、中牟尉、秘書省校書郎知朝邑縣、秘書郎、知真源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遷府推官、參知政事、任潮州通判,知製誥兼史館修撰,知通進、銀台司。進樞密密直學士、知河南府,徙並州。知開封府,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樞密副使、給事中參知政事,戶部侍郎知永興軍、遷尚書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淮康軍節度使、判鄭州(贈司空兼侍中)。

  陳堯佐一生為官清正,敢作敢為,不同常人。他在陝西為官,告發地方官方保吉的罪惡,他因此被降為朝邑縣主簿。在開封府作官,又“言事忤旨”降為潮州通判。潮州發生鱷魚食人,他下令捕獲,具文數罪後當眾烹殺。他在壽州作官遇到大饑荒,他帶頭捐奉米煮稀飯,救活成千上萬的人。他知永興軍發現前任官薑遵,為了討好劉後,在京兆(今西安)修佛塔,大量毀壞“古碑碣充磚瓦用”。他馬上向朝廷奏請停毀和修複,為了保護文物,他公然上忤劉後。

  陳堯佐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出生。

  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進士。

  北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任開封府推官。他上書指摘時弊,言他人所不敢言,因事涉皇帝、皇室,終於觸怒皇帝,獲咎被貶為潮州通判。到潮州當年,他就不計個人得失,馬不停蹄協助州官於九流新修孔廟,並“選潮民秀者勸以學”,發展潮州教育事業。當年,他還倡議在孔廟正室東廂建韓吏部祠,並寫了《招韓文公文》,極力稱讚韓愈“專以孔子之道教民。民悅其教,誦公之言,箴公之文,綿綿焉迨今知學者也。”韓祠的建立,開潮人立祠紀念名人的先河。

  北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當他得知韓江鱷魚禍民時,即組織吏民百餘人,用巨網捕殺鱷魚。還寫作《戮鱷魚文》,表達關心民眾疾苦,為民鋤害的決心。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陳堯佐代替劉綜而為淮南西路經略安撫使。

  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知河南府。

  北宋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徙並州。

  北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二月,宋仁宗命令參知政事呂夷簡、樞密副使夏竦負責編修宋真宗一朝國史,宋綬、劉筠、陳堯佐、馮元等人參加撰寫國史工作,宰相王曾具體負責管理這一工作。

  北宋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67歲時,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四月,劉太後去世後,宋仁宗親政。他首先罷黜劉太後所任用的宰相呂夷簡、樞密使張耆、樞密副使夏竦、參知政事陳堯佐等人,重新提拔張士遜、李迪為宰相,王隨為參知政事,李諮為樞密副使,王德用簽書樞密院事,組成了新的領導班子。

  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罷知永興軍。

  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拜同平章事。75歲時,被宋仁宗用為宰相。

  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罷為淮康軍節度使、判鄭州。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太子太師致仕。

  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年八十二。諡文惠。

  曆史評價:

  《宋史·列傳第四十三》論曰:鹹平、天聖間,父子兄弟以功名著聞於時者,於陳堯佐、宋庠見之。省華聲聞,由諸子而益著。堯佐相業雖不多見,世以寬厚長者稱之。堯叟出典方州,入為侍從,課布帛,修馬政,減冗官,有足稱者。庠明練故實,文藻雖不逮祁,孤風雅操,過祁遠矣。君子以為陳之家法,宋之友愛,有宋以來不多見也,嗚呼賢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