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南齊驃騎司馬大梁鎮南將軍——陳伯之(2 / 2)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出自丘遲《與陳伯之書》,這幾句描寫三月江南景色的有名句子,曆來膾炙人口。丘遲,字希範,8歲能屬文,“辭采麗逸”,鍾嶸《詩評》讚曰:“範雲婉轉清便,如流風回雪。(丘)遲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

  梁天監四年,梁武帝命太尉臨川王蕭宏率兵北伐魏,北魏據守壽陽梁城(今安徽壽縣附近),抵抗梁軍的是陳伯之。陳伯之原為梁鎮南將軍,江州刺史。天監元年,聽信離間,起兵反梁,敗而降北魏。而今,兩軍對峙,惡戰在所難免。意外的是,兵不血刃,陳伯之卻擁兵八千複歸降了梁朝。

  曆來評論者都以為,所以會出現如此結果,乃是丘遲寫給陳伯之一封書信。書信感人,所謂見字如晤,聲息可辨。丘遲在信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的暖流,消融了對方心底的堅冰,促成了陳伯之幡然悔悟,終棄暗投明。一封書信,撼動了八千鐵甲兵!

  此說似乎很有道理。

  然據《南史》卷六十一《陳伯之傳》:“伯之不識書。”也就是說,陳伯之一字不識,當然丘遲這封信他也讀不下來,如此,丘遲苦心經營的這封信,豈不是明眸賣瞽,即俚諺所雲“俏媚眼做給瞎子看”?

  複觀陳伯之鎮江州時,“得文牒辭訟,唯作大諾而已。有事,典籖傳口語,與奪決於主者”。則丘遲此信,當亦由陳伯之左右為之誦讀。不過,書信由旁人代讀,感情必大打折扣,何以陳伯之會如此感動?

  好幾年後讀宋周密《齊東野語》,見該書卷二十有一則《讀書聲》雲:昔有以詩投東坡者,朗誦之而請曰:“此詩有分數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詩,七分讀耳。”……蓋善讀書者,其聲正自可聽也。

  又,王沔字楚望,端拱初,參大政。上每試舉人,多令沔讀試卷。沔素善讀,縱文格下者,能抑揚高下,迎其辭而讀之,聽者忘厭。凡經讀者,每在高選。舉子凡納卷者,必祝之曰:“得王楚望讀之,幸也。”若然,則善於讀者,不為無助焉。

  讀至此,忽大悟,乃是誦讀丘遲信者聲情並茂之故也。——“縱文格下者,能抑揚高下,迎其辭而讀之”,猶致“聽者忘厭”;況丘遲信本“十分文”,陳左右複“十分讀”,然則陳伯之怎麼會不為之動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