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大陳武帝傑出政治家軍事家——陳霸先(1 / 3)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裏人,漢太丘長陳寔之後。通過平定“侯景之亂”,功高一世的陳霸先漸漸控製了梁朝的政權,太平二年(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是為陳武帝。稱帝後平叛之戰主要有三:平王僧辯餘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霸先飲馬,揮師千裏,亂舞群魔立克。侯景伏誅,翦除僧辨,民族除壓迫。身經百戰,臨危受命,鼎立三分踐祚。澤華夏,英謀雄算,大公無我。以太平元年十月受禪,改元永定,在位三年,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養子陳蒨即位。

  早年經曆

  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出生,係出舜帝姚重華之裔脈,先祖是周武王賜封西周十二個大諸侯國陳國國君,東周未年陳國內亂而亡國,陳國國君嫡裔逃隱齊國[今山東臨淄]改姓田氏並發動政變奪取齊國政權,史記記載田代齊氏,秦一統六國後,田姓改陳姓而又隱,至西漢未年諫議上大夫翼州刺史媯平複改祖宗舜帝姚重華之宗姓姚氏,媯平改姚平後舉姚氏全族南遷荒蠻之地吳興郡[即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並以長子承續姚姓,其餘諸子分別姓陳、田、虞、姬、胡、陸等。陳霸先之祖宗即是舜帝69世嫡長孫姚平的一支血脈,西漢姚平的嫡裔血脈71世嫡長孫是中華姚氏求正堂德府世家德主人姚丹萍。陳霸先幼時家境已貧寒,卻好讀兵書,同時打魚練武,興趣廣泛。正史對他青少年時有這樣的評價:倜儻大度,誌度弘遠,不理家產,“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又稱陳霸先“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

  初仕鄉為裏司,後到建康為油庫吏,之後又為新喻侯蕭映傳教。蕭映很看重陳霸先,曾說:”此人方將遠大“。由於受到蕭映器重,蕭映任廣州刺史,授陳霸先為中直兵參軍,因陳霸先平亂有功,被提任為西江督護,很快又因平交州李賁之亂有功,封為交州司馬兼領武平太守(越南永福省永安市附近),後任振遠將軍、高要太守。梁武帝蕭衍曾命使臣將陳霸先畫像帶回,並授予直閣將軍一職,封號新安子。

  大破侯景

  侯景叛亂,陳霸先於梁大寶元年550年正月,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討侯景,次年與征東將軍王僧辯會合共進。天正二年(552年)三月,領軍圍石頭城(在今南京),大敗侯景。因功授征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司空,領揚州(非今日之揚州市)刺史,鎮京口(今江蘇鎮江)。

  平王僧辯

  梁承聖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殺。陳霸先與僧辯請晉安王蕭方智以太宰承製,又遣長史謝哲奉箋勸進,晉安王入居朝堂。承聖四年555年,僧辯屈事北齊,迎立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梁帝,陳霸先苦勸無效,遂誅僧辯,立蕭方智為帝。僧辯被殺後,其餘部起兵反陳霸先。紹泰元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龕與義興太守韋載、吳郡太守王僧智等據城抗陳霸先。杜龕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長城(今浙江長興東),擊陳霸先子陳倩不克而退。陳霸先派部將周文育攻義興(今江蘇宜興),戰不利,陳霸先遂自率軍東討,攻拔其城外水柵。譙(今安徽和縣)、秦(今江蘇六合)二州刺史徐嗣徽以州降北齊,乘陳霸先東討義興之機,秘與豫州刺史任約,以精兵5000襲建康(今江蘇南京),占據石頭城。陳霸先說降韋載還救建康,遣周文育攻杜龕,以救長城。又命裴忌助黃他攻吳郡(今江蘇蘇州),王僧智棄城逃吳興。十一月,北齊遣兵5000渡江占據姑孰(今安徽當塗),以援徐嗣徽、任約。陳霸先於冶城(今江蘇南京朝天宮一帶)立柵以阻絕援軍。北齊又命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士榮、淮州刺史柳達摩領兵萬人於胡墅(今江蘇南京長江北岸)渡江,向石頭城送米3萬石,馬幹匹。陳霸先得知,卷甲還建康,命侯安都夜襲胡墅,燒北齊船隻千餘艘,斷其糧運,並在大航(今南京鎮淮橋東)修繕侯景故壘,派兵據守。北齊軍亦於石頭城南秦淮河南岸築兩柵,與梁軍相拒。徐嗣徽等攻冶城柵,陳霸先親率鐵騎精甲出明門襲擊。徐嗣徽軍大敗,遂以柳達摩留守石頭,自往采石迎接北齊援軍。十二月,侯安都敗徐嗣徽,俘數百人,陳霸先攻克北齊軍石頭。水南二柵,大敗北齊兵。徐嗣徽、任約等領北齊水步軍萬餘人準備進入石頭,陳霸先派兵據江寧阻擊,北齊軍不敢進,駐屯浦口(今江蘇南京北)。陳霸先派侯安都率水軍襲擊,大破北齊軍,徐嗣徽、任約等單舸逃走。陳霸先圍攻石頭城,斷其汲水道路,城中無水,北齊將柳達摩遣使向陳霸先求和,陳霸先遂與齊結盟,簽訂和約。徐嗣徽、任約隨柳達摩奔北齊。陳霸先隨即遣將攻占姑孰。次年正月,遣陳蒨、周文育攻克吳興(今屬浙江),杜龕敗死。王僧智等奔齊。二月,攻克會稽(今浙江紹興),斬揚州刺史張彪。至此,除江州刺史侯填占據江州、豫章外,僧辯餘部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