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曆史名人梗概①(1 / 3)

中國曆史文化的長河延亙千古、淵源流長、恢弘浩蕩、生生不息。我們偉大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先天睿智的民族,世界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世紀形成的世界三大文化圈中,東亞文化圈便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我國曆史文化燦爛悠久,我們的先人同中華民族其他兄弟一起,在秦漢、唐宋時期,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兩個輝煌的頂峰。追憶先人輝煌的奮鬥業績,是對華夏正史典籍的補充,是對傳統文化和文明精神的承傳。陳氏文化是炎黃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民族史的任何時代中,我們都會發現,英雄是那個時代不可缺少的救星。他們是火種,沒有他們,民眾的柴火就不會自然燃燒。所謂中華民族史,就是英雄的傳奇史。姓氏是民族組成部分,一個民族不應遺忘本民族的英雄。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位;總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萬四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4.46%左右。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陳姓湧現出過許許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軍事家,出現了無數民族英雄、仁人誌士和能工巧匠,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虞舜是我國遠古時期最賢明的帝王之一,和堯並稱,有“堯天舜日”之說。據考證,舜生於濟寧市泗水縣諸馮,漁於雷澤,耕於曆山,陶於河濱。因族群遷徙,地名隨遷,因此一些地方亦有雷澤、曆山、舜井之說。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公元前208年),字涉,楚國陽城縣(今河南駐馬店市平輿縣陽城鄉)人。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

  陳平(?-前178年),陽武(今河南原陽)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在楚漢相爭時,曾多次出計策助劉邦。漢文帝時,曾任右丞相,後遷左丞相。曾先後受封戶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順平東),死後諡獻侯。“反間計”、“離間計”,均出自其手。

  陳湯,(?—約前6年)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於,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征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禦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製,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曆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禦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麵。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並《三國誌》。曆經10年艱辛,陳壽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曆史巨著《三國誌》。《三國誌》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曆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曆史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