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陳姓淵源 曆史淵源梗概(1 / 2)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國家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一種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記事詳備的獨特史料。家譜有與正史、方誌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也就構成了家譜特有的屬性。姓氏源流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

  中國姓氏在經過曆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

  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居全國第五大的姓。

  漢族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據《通誌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主要開始使用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現有3069年曆史,人口約7000餘萬人。

  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為田氏。

  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田代齊薑”。

  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複姓陳。

  《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係,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薑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

  家譜是係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係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麵情況的曆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譜牒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特有現象。

  唐初期、中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東人陳政、陳元光,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準,設置了漳州。

  自媯滿封陳列到公元前479年陳閔公亡於楚,陳國其傳20世,26代君王,曆時588年。其間,媯滿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於公元前672年逃到齊國,改姓田,其子孫世代任齊國的大夫,卿,相,至10世孫田和,奪取薑姓齊國政權,建立了田氏齊國,又傳8君184年,至16世小田建時,被秦始皇所滅。田建有三個兒子,其三子田軫出逃,後遷居至潁川,恢複陳姓。

  陳國發生內亂至亡國,陳氏有幾次外遷,繁衍昌盛的屬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氏。陳軫的四世孫陳願有4子,其長子陳宴字仲弓東漢時人,在陳氏族係中是個很關鍵的人物。陳宴的6個兒子也很有名望。其長子陳紀,四子陳諶與陳宴合稱三君。陳諶的玄孫陳伯,於西晉末建興年間渡江,居曲阿新豐湖,其陳陳世達任長城令,徙居長城,下若裏,傳世10世而有陳談先,陳霸先,陳休先。陳霸先在南朝梁任虜將軍,受封陳王,於557年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陳國曆時5帝33年,於589年為隋所滅亡。此期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氏子孫遍布長江與粵江之間,其中,宜都王陳叔明的10世孫陳環,在唐朝任臨海令,為避難遷至福建泉州仙遊縣。陳環第五子陳伯宣隱居於江西廬山,其孫旺於唐文宗太和六年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基祖。

  陳氏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占當地人口的10%以上。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台,始於明末。陳氏遷入越南的曆史比較久遠,至宋代人數更多,有的成為安南王朝的重臣。其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炅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曆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