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軍登陸的地點初步設在加裏曼舟島北部的地區,因為這裏離巴都巴都最近,隻有八十多公裏,航行約三四個小時,其時登陸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這時荷蘭艦隊駐紮在文萊,離中華軍的登陸地點還有三百多公裏,根本就不可能趕過來。而且就算是荷蘭艦隊趕來了,商毅也不怕,畢競荷蘭艦隊在文萊的駐軍不多,戰船隻有二十多艘,陸軍隻有兩千人,怎麼也不可能是中華軍的對手。
當然商毅立刻發動登陸加裏曼舟島,也正是希望在荷蘭的主力艦隊趕來之前,先在加裏曼丹島上立足,並拿這支小艦隊練一練手,雖然說以縱隊戰術對付荷蘭海軍的這種散點進攻戰術,在另一時空裏證明是有效的,但這畢競是理論上的經驗,並沒有經過實踐,因此實戰的效果到底怎麼樣,中華軍能不能執行得好,商毅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正好可以先用這支荷蘭小艦隊試一試。
因此最終的分派是,甴南洋艦隊第三分艦隊和北洋艦隊第二分艦隊付責登陸,運送陸軍,而南洋艦隊的第一、四分艦隊,禦駕艦隊付責掩護,一但荷蘭艦隊進攻,則首先由南洋艦隊的第一分艦隊迎戰,如果實戰的結果正明縱隊戰術有效,當然是好,就可以立刻在全軍推廣,而如果在實戰中的作用不大,那麼第四分艦隊、禦駕艦隊就一擁而上,來一個以多取勝,也可以先消耗一下荷蘭的兵力。然後再總結得失。
而在分配完畢之後,商毅也再三嚀喔南洋艦隊第一分艦隊的司令員南亞虎,如果與荷蘭艦隊交戰,一定堅決執行縱隊戰術,並且做出兩條硬性的規定:一整個艦隊必須保持好良好隊形,以旗艦打頭,其他各艦隨後,而各船都不得為了搶占有利的順風位置,而打亂了艦隊的秩序;二在一旦進入全麵進攻時,各艦在和旗艦保持一列隊形的情況下,可以盡可能地運用對自己最有利的優勢,與鄰近的敵人作戰,而在敵人退卻時,各艦也不許擅自脫離隊列,去追擊敵艦,而是必須聽從旗艦的指揮。
其實這些戰術規定,在以前海軍部也有,隻是因為以前的對手太弱,因此如果過於死板的執行戰術,往往會錯失很多戰機,但這一次伏波軍遇到的對手,堪稱是這個時代最強的海軍,必須嚴格強調執行戰術,才能取得戰鬥的勝利。因此商毅最後還強調,如果有戰艦在戰鬥中有違返這兩條規定的,既使是取得了勝利,同樣也要追究違規艦長的責任。
商毅說的這些話,都經過小布萊克的翻譯,讓老布萊克知道,而老布萊克聽了之後,也不禁兩眼放光,因為現在他正在編寫英國海軍曆史上兩個重要的規則文件,[航行中艦隊良好隊形教範]和[戰鬥中艦隊良好隊形教範],這兩個規範文件,在另一時空裏,雖然是在鄧傑尼斯之戰之後頒布的,但在此之前,羅伯特×布萊克就己經有了基本的初稿了。
雖然老布萊克並非科班的海軍出身,而且半路出家,但這也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可以較快的接受新事務,因此通過研究近百年以來的海戰戰例,羅伯特×布萊克才認為隻有堅持縱隊兌鷯醫爬愣嵬,才是這個時代的最好海軍戰術,而商毅所說的,和自已構想的部份內容,由其是一定要堅持縱隊戰鬥這一點,是完全一致的。他當然不知道這跟本就是商毅山寨的這兩個教範的內容,因此也頗有些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
而在製定好了戰術之後,中華軍在第二天也揚帆出發,向加裏曼丹島進發,結果一路順風的到達加裏曼丹島,別說是荷蘭艦隊,就連土著都沒有見到一個。因為這個時代的加裏曼丹島實在在荒避了,幾百公裏沒有人煙,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因此在到達了加裏曼丹島的岸邊之後,商毅也下令,先不登陸,而且沿著加裏曼丹島的海岸線,向西南航行,就這樣又航行了五個多小時,到下午四時左右,終於在岸上發現了一個靠海的小村,派人上岸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裏差不多是蘇祿的邊境了,離文萊隻有十幾裏的路程。
於是商毅下令,這就在這裏登陸上岸,並紮營立寨。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