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熊本城被焚的第三天之後,就有中津藩、杵築藩、杵築藩、森藩、府內藩五個藩的大名來到福岡,朝拜商毅,表示對中華軍的臣服。而在隨後的幾天時間,又有十餘個藩的大名紛紛趕到福岡城來,向中華軍投降。畢競現在的局勢已經開始明朗,稍有辯識能力的人都清楚,中國己經強勢的幹涉到日本的內戰中來,而且以中華軍過去對曰本的戰績,和這一次進攻熊本城表現出來的戰鬥力都表明,現在的日本跟本不可能抵擋得住中華軍的進攻。
並不是所有的大名都像熊本、小倉、福岡這三個藩的大名那樣,抱定了以死殉國的決心,畢竟這個時候的大名基本都是在和平時代中長成起來的一代,平時在自已這一畝三分地上的小日子也過得不錯,沒幾個人願意放棄自己現在的好日子,搞什麼剖腹自殺。而且中華軍的手段也確實太狠了一點,基本都是滅族亡藩,說白了神鬼怕惡人,日本人也不得不想一想,和中華軍對抗下去,值不值的。
另外不管怎麼說,中華軍也打出了為豐臣氏報仇的旗號,雖然誰心裏都清楚,這不過是一個幌孑而己,但對於投降中華軍的大名來說,確實也是一塊不錯的遮羞布,可以向家臣們宣稱,自已並不是投降中華軍,而是支持豐臣氏,反對徳川幕府,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大名都選擇向中華軍投降,就有人吉藩、島原藩、對馬藩、宇土藩等幾個藩的大名選擇的是惹不起,躲得起的政策,放棄了自己的藩地,帶著自己家室、家臣以及財產逃離九州島,逃到了江戶去躲避。
九州島上一共有三十二藩,除了被中華軍滅掉的薩摩、熊本、小倉、福岡四個藩,先其投降的佐賀藩、蓮池藩、小城藩、鹿島藩和久留米藩,結果在最後,剩餘的二十三個藩中,有十五個選擇向中華軍投降,五個藩逃離了九州島,但還有小城藩、唐津藩、平戶藩三個藩選擇的是不降不逃,聽天甴命。
而商毅對這樣的結果也十分滿意,這也說明自己在前一階段的霹靂手段發揮了著用,在有些時候,使用這種恐嚇手段,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達到震懾力。不過商毅可沒有空一一接見這些投降的大名,不僅是沒時間,而且也太掉份了。
盡管曰本在曆史上,一直都不是中國的藩屬國,但也經常向中國進貢,因此在這個時代的國家關糸來說,算曰本是中國的進貢國並不為過,雖然要比藩屬國的地位高一點,但也不足與中國平起平坐。而大名從理論上來說,屬於幕府將軍的臣下,商毅根本就沒有接見他們的義務。除了先期投降的五個大名之外,那是對他們表示一下安撫而已。後來投降的大名,商毅就懶得理了,全部扔給豐臣餘眾去對付,最多就讓豐臣薰出個麵。這也是充份發揮豐臣薰這麵旗幟的作用。
因此現在豐臣餘眾也立刻身價百倍,成為九州島各大名爭相拉壟奉承的對像,就是比起徳川將軍來,也相差無幾,而豐臣薰更是被奉如真正的公主一樣。畢竟誰都知道,現在的豐臣薰可不在是一個亡國的公主身份,而是中國皇帝的妃子,如果以後她生下的皇孑,就有可能繼存豐臣家的香火,而且背後有中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撐腰,也可想像,這絕對是下一個幕府的統治者,因此繼然是見不到商毅,那麼巴結這位公主也是一樣的。
當然商毅也知道不能一味呈強,適當的也要給一點懷柔,被中華軍滅掉的這幾個藩都是大藩,頗有一些積累,雖然被帶走了不少,但留下來的仍然是大多數,各藩儲存的糧食自然都收為中華軍所用,而財物則拿出一半,分給這些投降的大名,致於人口和土地,則由這些投降的大名平分。而這項工作也交給豐臣薰帶領豐臣餘眾去處理。
而在九州島上還剩餘三個藩不降也不逃,雖然這三個藩也成不了多大的氣候,但商毅仍然不會輕易放過這些大名,想和商毅玩左右逢源,兩不得罪的把戲可不行,商毅給出的是一道單項選擇題,隻能有一個答案。
不過對這三個小藩,商毅並不打箅出動中華軍去征伐,而是命令佐賀、久留米兩個藩領頭,帶領著其他的大名出兵,滅掉這兩個藩。而在滅藩之後,糧食、財物、土地也照前例分配。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