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九章 大不敬(1 / 2)

原來商毅離開南京之後,南京城內的秩序和運轉一直都很好,內閣成員都在盡心盡責的操持著國政,後宮由林鳳舞主持,也十分安寧。

而帝國的另一個重要機構。。國會,也在黃宗羲、顧炎武等人的操持之下,也在有條不紊的建設中。各地的議員都己經選拔出來,趕到了南京彙集,正在進行最後的陪訓,讓他們知道國會的製度、秩序,怎樣行使議員的權力等等。

當然按中國的規矩,國會成立,必須要有一篇宣言誓文一類的東西,以證明國會成立的必要性,而這個任務自然也落到了黃宗羲的頭上,黃宗羲當然不會推辭,因此也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其中開篇寫道: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於朝廷。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群擿以為非。然今之中國,其意不在此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公其非是出於國會。而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國會,為設國會之意始備也。

這一段話中,有不少是商毅比較熟悉的句子,都是出於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裏麵,後麵還有不少,如黃宗羲在說明議員的責任時, 也寫道:故我之出仕議員,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吾以天下萬民起見,非其道,即君以形聲強我,未之敢從也,況於無形無聲乎!非其道,即立身於其朝,未之敢許也,況於殺其身乎!也是出於[明夷待訪錄]裏麵。

在另一時空裏,雖然[明夷待訪錄]書成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初,離現在還有十餘年的時間,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在這個時候,也基本成型,大致的原稿都己寫出來了。不過和另一時空相比,本時空的黃宗羲一來是公務事情大量増加,寫書做學問的時間減少了許多,[明夷待訪錄]的進度也慢得多;另一方麵,由於商毅的大力推崇,歐州的人文、自由、理性、民主等思想都大量傳入了中國,也對黃宗羲起了不小的影響,也需要時間來消化吸收,當然也影響到[明夷待訪錄]的成書。因此現在隻完成了四五篇手稿。隻是在一些朋友之間傳閱,並沒有公開。而這次為國會寫宣言,黃宗羲也引用了不少手槁裏的原文。

寫成之後,黃宗羲也交給內閣過目,王夫之、李岩等人對這篇[國會宣言]也極為讚賞,因為他們經常和商毅交流討論國會的事情,非常理解商毅一定要成立國會的用意,認為這篇[國會宣言]非常明確而完全表達了成立國會的目地,因此也在政府內部傳閱。

但就是這一傳閱,出了大問題。因為現在帝國政府的官員數量大増,相應的培養卻不能完全跟上,也是有些稂莠不齊,投機份孑也混進來不少,另外也不是所有官員都能明白商毅成立國會的意圖,盡管政府在成立國會的文件中介紹過國會的性質,隻是官麵文章做得雖好,但還看怎麼來理解。

有不少官員的理解是,國會是商毅用來削減內閣權力,達成朝廷勢力平衡的工具。當然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樣理解也不能算錯,三權分立從本質上來說,也就是為了權力互相製約,達到一個平衡局麵。隻是看站在什麼立場上看待。

但如果還是站在過去的**立場,黃宗羲的這篇宣言的著力點就大錯特錯了,由其是其中的一些語句,如“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故我之出仕議員,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 等籌,就是十足的大逆不道了。

因此在宣言被眾官員傳閱的第三天,就有官員上書內閣,認為[國會宣言]寫得不妥,要求國會重寫。當然這樣的表述其實還很溫和,而內閣成員討論之後,由王夫之代表內閣答複,認為[國會宣言]並無不妥,無需重寫。

而這時,有些官員認為從中可以找到機會,組織部下一個司長崔文鏡和宣傳部的副部長方守禮兩人不約而同的再次上書,嚴勵指責黃宗羲寫的這篇[國會宣言]是欺君枉上,顛倒人倫,滿篇俱是狂言,無視君臣綱常,犯下了大不敬之罪,要求立刻將黃宗羲緝拿,交由刑部治罪,同時內閣對此敷衍了事,包庇縱容,都犯有失責之罪,應該立刻引咎辭職。

有這兩個人一起頭,立刻又得到了一些官員的響應,隨後幾天,一共有十二名官員上書內閣,有人攻擊黃宗羲,有人攻擊內閣,甚致還有人攻擊國會,但也有官員支持內閣的意見,認為這些官員都是無理取鬧,結果也越鬧越大,卷進來的人也越來越多,漸漸競似有黨爭的樣孑。

而且也不知是誰,通過什麼手段,居然又把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的原稿翻了出來,從中又找到了不少大逆不道之言,如:“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等等。又使不少人找到了攻擊的目標,畢竟[國會宣言]裏的幾句,還免強說得過去,但這幾句話,確實是直指皇帝說的,因此扣上怎樣的帽子,也不為過。當然有些人是以此為向上爬的良機,但也有人純粹是由於個人的思想太守舊,確實跟不上現在社會形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