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這一次並沒有參與戰鬥的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盟也都派來了九個旗的使臣,因為這一次中華軍在察哈尓和歸化城土默特的勝利,確實給蒙古各盟旗帝來了強烈的震憾,誰都知道沒有那一個盟旗能夠與中華軍相抗衡,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盟本來就是持觀望的態度,因此在得知中華軍的勝利之後,兩盟經過了商議,認為隻能投降中華帝國,才是唯一的出路,於是主動派出了使者。
因為各盟旗主隨身也都帶來了不少人,因此合計起來,也有二三千人。
而蒙古人是分為兩批駐紮,主動來向中華軍請降的各盟旗主,以及使臣被指定一塊地方集中駐紮,當然各旗自己紮自己的營寨帳蓬,而被中華軍俘虜的盟旗主,則是和中華軍駐紮在一起,不過各人並沒有被監押,各旗的士兵也都釋放,和旗主們住在一起,隻是沒有了武器,並且也限製了人身自由,但可以派遣手下的人員與其他旗主,以及自己的家屬通信聯絡。
據李定國和成進所說,在這段時間裏,各盟旗主之間的來往十分頻繁,幾乎每天都有十餘名盟旗主聚集在一起商議討論,同時也經常有人來向中華軍旁敲側擊,詢問這次麵見商毅,中華帝國將會對蒙古釆用什麼樣的政策。
因為在這個時候,蒙古和漢族之間,仍然缺乏必要的信任,而且由於清廷餘眾在蒙古大肆宣傳中華軍會殺光蒙古人,或把蒙古人當漢人的包衣奴隸等等,再加上這次出征蒙古,中華軍表現出來的強悍戰鬥力,也使不少蒙古盟旗主心裏都頗為不安。中華軍的武力可比清廷強大太多了,會不會真的對蒙古采用強壓政策呢?
因此有不少旗主心裏都做好打算,如果中華帝國真的對蒙古各盟旗釆用強壓政策,那麼自己不訪先假做答應,等回去之後,就立刻舉族北遷,躲得遠遠的。於是也借這個機會,互相交流勾通,了解其他旗主的想法,能夠接受的條件,萬一真的到了舉族北遷的地步,大家是不是可以一起走,互相之間也能有一個照應。
當然也有一部份旗主對中華帝國還是有一點信心,因為如果商毅真打算對蒙古各部趕盡殺絕,那麼以帝國的武力,完全可以橫掃整個蒙古,還談什麼呢?既然把眾人都召來,也就表示中華帝國並不想與蒙古敵對下去,但畢競現在還沒有知道中華帝國的對蒙政策,因此毎個人心裏也都不能安定。..
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後,商毅也點了點頭,其實蒙古各盟旗主有這樣的想法,也十分正常,而現在也是該向蒙古各旗主們透露中華帝國對蒙古各盟旗的管理方式的時候了。
在目前來說,商毅打算在蒙古地區仍然沿用清廷製定的盟旗製度,並不做什麼改變。清廷能夠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裏,對蒙古地區一直保持著比較有效的統製,武力並非是絕對的,因為在明朝的大部份時間裏,也對蒙古保持著相當的武力優勢,並且迫使得不少蒙古部落歸複,臣服,但明朝始終都沒有形成對蒙古進行有效管理統治。而清廷真正能夠對蒙古進行長期管理統治,實際是靠兩條,一是聯姻,二就是盟旗製度。
對於商毅來說,聯姻肯定是不可取的,但盟旗製度當然還是可以沿用,因為在目前這個時我來說,盟旗製度確實是一個對蒙古地區進行比較有效管理的製度,一方麵可以分化了蒙古各部的實力,使毎個盟旗都沒有單獨對抗中央的力量,同時也能夠加強了中央對蒙古地區控製。
另外暫時保持蒙古的盟旗製度不變,乜能夠起到安撫蒙古人心,盡快使蒙古各盟旗臣服於中華帝國的目地,反正一切都沒有變,那麼臣服亍清廷和臣服於中華帝國也就沒什麼區別了。
而在這個時候,福臨等母子三人就可以發揮作用了,因此商毅也下令,讓堵胤錫帶著福臨等母子三人,越過長城,首先去拜會烏克善, 並且向蒙古各盟旗說明中華帝國的對蒙政策。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