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2 / 2)

這一下展覽還帶萬國大市場,因此也又吸引了更多的人來觀看,就像是一個大廟會一樣。

有不少人都是專程來看各國的表演,雖然說因為語言不通,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表演的是啥玩意,但還是引得中國人喝釆不斷。因為這個時代的文化娛樂節目太少了,好不容易有一個免費看戲的機會,當然都不會錯也,演的是什麼並不重要,隻要是圖個熱鬧就行了。不過這時在南京懂外語的人也不少,而且傳教士,還有外籍的雇傭兵現在也都差不多會了中文,因此在台下充當翻譯,為觀眾免費介紹劇情內容。也受到不少民眾的熱捧。

展覽一直進行了兩個多月,在此其間,中國方麵又為各國使團中的學者也都安排了不少活動,舉行了好幾次交流會。這次到中國來的歐州學者的整體素質很高,不少人在歐州都是十分知名的學者,都是因為在歐州和訪歐的中國學者進行了交流,覺得還不夠,並未充份了解中國文化,畢竟訪歐的中國學者相對水平低一些,因此才專程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向高水平的中國學者求教。

而這一次和他們交流的,都是中國比較知名的學者了,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顏元等人都參加了這種交流,雙方基本都是精英對精英,而且在商毅的主持下,中國方麵己經翻譯過了許多歐州的書籍,相對來說,中國的學者對歐州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這次交流,也比在歐州更有現實意義。

盡管由於翻譯水平的問題,使交流受到了相當的限製,但雙方都覺得受益非減,歐州學者認識到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中國學者也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因為這時中國的思想也發展到了一個最高點,像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就己經達到了中國古代的最高峰,但受時代的限製,始終未能突破最後一步,而先前經過了商毅的啟發,現在又從歐州學者那裏了解到了人文主義、天賦人權等概念,也為他們打開了一道新的思想大門,看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不過對於雙方來說,都還覺得意猶未盡,畢竟東西方的文化思想交流不是幾次會談就能夠完成的,而且翻譯的水平太落後,也頗有隔靴搔癢之感,因此一部份歐州學者向帝國政府申請,希望能夠長時間留在帝國,一邊學習漢語,全麵研究中國文化,一邊進一步加強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

對於這樣的要求,商毅當然是高舉雙手讚同,不僅立刻下旨批準,同時還給留在中國的歐州學者安排專人教授漢浯,並給他們一定的生活待遇,至少可以保證他們衣食無憂,而等他們學會了漢語之後,可以給他們安排外語教師、翻譯一類的工作。

雖然絕大多數人並不能真正全麵理這一次東西方的全麵交流意義是何等的重大,對東西方的影響是何等深遠,但從總體來說,中國社會各層、學術屆和社會輿論對這次文化交流都是持讚同肯定態度,對商毅促成了這次交流也稱讚不己。

但有讚同就有反對,仍然有一些思想頑固的中國學者強烈反對這種交流,他們仍然抱定中國是天下中心,天朝上國,除了中國之外,其他的海外國家都是蠻夷之地,不識教化,不通禮儀,甚致不會人語,當然在他們眼裏,除了漢語之外,其餘的語言都不是人語,因此和他們談論什麼仁義大道,根本就是對牛彈琴,中國對持他們,就應該是以上對下,而不是平等的交流。

也有一部份人是純為反對而反對,因為商毅稱帝之後的做為,並不苻合中國傳統的聖賢之君,因此也引起了一部份人的不滿,對帝國種種政策都看不順瞘,加上商毅是主張言論自甴的,於是也借這個機會,跳出來對這次東西方的交流大加指責,橫挑鼻子豎挑眼,連歐州人長得凹目隆鼻,頭發有色也成了罪過。

當然這些反對的聲音隻是極小一部份,商毅也並沒有放在心上, 這也是主張言論自由必然帶來的負麵影響, 不過任何事情有多種聲音出現, 也並不一定就是壞事, 總比一言堂要好得多。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