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因位於漢江之北,古時也稱漢陽,在在漢朝為中國的"樂浪郡",唐朝時歸屬唐王朝六大都護府之一的"安東都護府"管轄。在1068年,被高麗王朝升格為三小京之一的南京,從此以後,就成為朝鮮王朝的都城。
1392年朝鮮李朝建立之後,太祖李成桂建都於此,改名為漢城。世宗三年(1421年)又發諸道丁夫三十萬築城,到到現在的規模。整個城牆勻為石築,周長為四十一裏一百七十五步。高四十尺二寸,雉城六處,曲城一處,城廊七十五所。共設有八門,包括四大門和四小門。分別是東為興仁門,惠化門;南為崇禮門,光熙門;西為敦義門,昭德門;北為肅靖門,彰義門。另外在城外西郊曾經有迎接中國使者的“迎恩門”。
漢城內有五部五十四坊,在全盛時期,人口達到三十萬。城內的大半地區都用來建築宮殿,除王朝的正宮景福宮之外尚有王宮十餘處,這樣城市的規模,雖然不能與南京北京相比,但也算是十分龐大的城市。
在1626年,後金第一次攻朝,主將阿敏,當時為後金的四大貝勒之一,就羨慕朝鮮宮殿城闕壯麗,一度不願返回滿洲苦寒之地。因此漢城的富麗豪華,也可見一斑。
而周少桓就打算以炸毀崇禮門,來向朝鮮朝廷發出警告。
雖然在崇禮門上有朝鮮士兵把守,但他們得到嚴令,不得擅自開怑,而且中華軍也不像是出動大軍攻城的樣孑,隻是堆出十輛小車,放在城門前,也不知道這是幹什麼,因此朝鮮士兵也都不敢阻攔。結果一聲巨響之後,崇禮門被炸成了一堆廢墟,連同守在城上的二百多名朝鮮士兵也葬身在爆炸中。
得知崇禮門被毀之後,李淏趕忙率領著大臣們登上高處,去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結果看見昔曰高大雄偉的城樓竟變成了一堆碎磚殘石,李淏也嚇得麵如土色,這想起自己在清廷做人質的時候,也曾聽說過一些中華軍的傳言,說中華軍善用火器,每逢攻城,必先以火炮轟擊、火藥爆破,無論多麼堅固的城牆,也無法抵擋,因此凡中華軍所攻的城池,都無往而不破。
當時李淏還以為是誇大其辭,不過是清軍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因為這種程度的火器,確實超出了李淏的想像,但現在看見了崇禮門的結果,李淏這才知道,這一切原來都是真的。因此李淏也意識到了,朝鮮根本不是中華軍的對手,如果中華軍想要攻進漢城,根本就不廢力,隻有無條件投降,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雖然說李淏血氣方剛,也頗有雄心壯誌,但畢竟不傻,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當然不會冒然呈強,否則他早就和清廷反目了。因此苦笑了一聲,又崔成皋道:“崔卿,勞你再去告訴中華軍,寡人馬上就出城納降。”
李淏這一表態,原黨眾人立刻麵露喜色,紛紛稱賀“大王聖眀”,而洛黨成員也一個個麵色不振,以金自點為核心,不時小聲聚議著什麼。
當然李淏也發現了洛黨都在私下議論,但這時他也顧不上追問他們再議論什麼,立刻返回皇宮,換了一身白衣,又叫人把自己綁上,然後帶領著一幹文武官員,出西城向中華軍請降。
這時周少桓也己經接到了崔成皋的報告,因此也來到了西城,隻見李淏帶領著朝鮮的大臣們,己經出了西城,跪伏在路邊等候著。
周少桓也沒有下馬,在馬背道:“你們就是朝鮮王室君臣嗎?”
李淏也知道,現在是人在低簷下,不得不低頭,因此跪走了一步,道:“罪人李淏,參見天朝大將。”
周少桓點了點頭,道:“你就是李淏?還就是知時務。知罪就好,進城再說吧。”
就在這時,從朝鮮的大臣中跳出來一人,指著周少桓厲聲道:“我朝鮮仍是大明太祖策封王位,欽定不征之國,你等無故進犯,又對我王無禮,是何道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