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道:“你們幾個也太糊塗了,永曆朝廷是個什麼樣子,皇帝昏庸無能,大臣爭權奪利,不顧士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你們投奔這樣的朝廷,有什麼前途。當初大順軍的餘部,李過、高一功這幫人早年也投奔過永曆朝廷,但最後也都歸順了我們中華軍。你們還保他們做什麼?”
劉文秀苦笑了一聲,道:“我也不瞞二哥說,我們也不能在雲南老呆著,總是要出來的,當初我們以為明朝還是正統,而商毅大概也和我們差不多,不過是占了一塊好地方,勢力也大一些,而且永曆朝廷離我們也近,所以……”
李定國搖了搖頭,道:“在雲南呆了幾年,想出來到是對的,但也不打聽清楚一點,現在外麵是個什麼樣子,明朝早就己經天數己盡,不能再恢複了。再者說了,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天下難到就應該是老朱家的嗎?老朱家幹不好,丟了江山,難到就不興換一換人嗎?靖北王英明神武、雄材大略,仍是當世明主,就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有所不及,他創立的中華軍,自從建立起來,就一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百萬清軍都不是對手,何況是你們。而且這當今天下,靖北王已占十之**,早晚必將戌就大業,登基建朝,你們不投奔這樣的明主,還想投奔誰。”
現在李定國這一番話,也說劉文秀心服口服,因為剛剛就打過一仗,因此點了點頭,道:“二哥,你說的確實不錯。我們以前也隻是聽說過中華軍厲害,但交過手之後才知道,火器犀利、士卒悍勇,確實比聽說的還是厲害十倍。”
李定國笑了一笑,道:“和你們這一戰算得了什麼?我們這幾年來和清軍打過的大仗、惡仗、血仗多了,你們這一仗頂多隻能算還行,而且武器還是其次的,靖北王用兵,一項是神出鬼沒、變化莫測、令人防不勝防,算你們運好,這一戰他沒有親出手,不然雲南早就快了,我這可不是吹,等有空我把以前的戰鬥講給你聽,你早知道了。”
劉文秀雖然有些不信,但這時也不敢和李定國抬扛,道:“二哥,如果我們願意投降,靖北王能夠收留我們嗎?”
李定國就等他這句話,立刻道:“當然可以,要不然靖北王為什麼派我到這裏來,就是希望你們能夠歸順,和平解決雲南,使雲南的百姓免受刀兵之苦,也使我們雙方的戰士們少一些傷亡。而且現在還不睌,隻要中華軍還沒有攻進雲南,就不算晚,一切都可以談。” 頓了一頓,從懷裏取出一張紙,遞給劉文秀,又道:“隻要你們願意歸順,靖北王可以給你們這些條件。”
劉文秀趕忙接了過來,細仔觀看。其實商毅給大西軍開出條件和吳三桂的那一份差不多,也是讓他們自成一軍,三個師的編製,人員軍官可以自行委任等,當然在細節上有一些不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的軍銜都定為少將,由孫可望出任軍長、劉文秀任軍參謀長、艾能奇任副軍長。但編製的三個師由三人各自選編等等。而李定國也向劉文秀詳細解釋了中華軍的軍銜製度和編製情況,也好讓劉文秀明白,商毅給自己的,到底是什麼官職。
也就是說,其實是三人各管一個師,三個獨立師湊成一個軍,孫可望雖然是名議上的軍長,但三人的實際權力和地位,都是相同的。實際上這是商毅有意這樣安排,因為他知道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之間並不是完全一條心,也有矛盾,這樣也就讓三人互相牽扯。
當然這一點在李定國和劉文秀看來,這樣安排並沒有什麼不對,因為現在大西軍中,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本來就是平起平坐,孫可望隻是一個名議上的盟主,因此商毅這樣的安排,不過是把大西軍中的三巨頭共和執政,又複製到中華軍去了,而且對劉文秀來說,也保障了他的利益。
看完之後,李定國才道:“老三,你覺得怎麼樣?”
劉文秀道:“從我這裏說是沒問題了,老四那邊我也有把握,隻有大哥那邊我說不準,大哥的個性你也知道,心很深,誰也猜不透啊。”
李定國點了點頭,道:“大哥的個性我也知道,你說的也沒錯,這樣吧,我現在不方便馬上見大哥,過兩天我就放你回去,見了大哥你先向他說清楚,看看他是什麼意思。”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