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信之後,吳三桂也不禁有些上火,畢竟現在吳三桂的身份不同了,是一方的霸主,在四川這一畝三地上,他就是土皇帶,這幾年以來,還從來沒有人用這樣的口氣對他說話,就是清廷也是客客氣氣,而商毅完全就是一付,不是我打不過你,而是懶得動手打你的口氣,當然令吳三桂有些接受不了,既然商毅以為可以硬吃自己,那麼不妨就打一仗看看。
雖然說吳三桂也知道,自已的整體實力不如中華軍,但並不是不能打一仗,這時中華軍已經攻占了夔州府,但那是趁著川軍屯兵於東南,東北空虛,才被中華軍襲擊得手了,現在吳三桂已將通向夔州府的各個要路都派下了重兵,據險把守,雖然說中華軍的火器,但想要突破這些險隘,也要付出重大的傷亡代價。等中華軍在四川久攻不下,或者傷亡重大的時候,再說動清廷和永曆朝廷,分別從南北出兵夾擊,說不定還能挫一挫中華軍的銳氣。
當然吳三桂還不敢奢望到就此一舉就擊敗南京政府,或令南京元氣大傷,畢竟現在南京政府的基礎雄厚,一二次敗仗,還是扛得起來的。
因此吳三桂也下令眾將,加強夔州府一帶地區的防守,嚴守陣地,皆共存亡,凡是有不戰而退,棄守陣地者,必斬不赦。
隻不過令吳三桂沒有想到的是,中華軍並沒有從夔州府發動進攻,而是從湖北湖南兩省交界的石牙關出擊,首先攻占了黔江縣,然後又進取彭水、武陵兩縣,沿涪陵江一路西進,直逼涪州。
吳三桂接到涪州的告急之後,也不禁大吃一驚,萬萬也沒有想到,中華軍並沒有從自已布下了重兵防守的夔州府一帶進攻,而是從四川中部的黔江開始。
這並不能說吳三桂的判斷有誤,因為現在中華軍基本已經占領了夔州府全境,四川湖北邊境的險要地段,都己被中華中突破,而且中華軍在夔州府境內己集中了湖廣軍區的三個軍,總兵力八萬有餘,在軍中還有原來的大順軍、忠貞營餘部,熟悉這一帶的路途地區,沿官道向西可以直逼成都,沿長江逆遊而上,可以進取重慶,正是用兵之地,因此換了是誰,都會把重兵布置在這一線上。
而在四川湖南交界一帶的地區雖然留守的兵力不多,但這一帶地區的山勢險峻、道路崎嶇、關隘林立、汢河縱橫,交通極不方便,隻能攜帶少量輕小火炮,而中重型火炮根本無法攜帶,而且後勤困難,因此中華軍決不會從這裏發動進攻。但吳三桂卻沒有想到,中華軍偏偏沒有從夔州府這一線,而是從防守薄弱的四川中部發動進攻。
現在川軍在四川東北一帶的防線布置是,由夏國相領六萬人馬,駐守渠縣、擋住中華軍西進,王緒領三萬人馬駐守渠縣以北的東鄉且,保護夏國相部的側翼;胡國柱領六萬人馬,駐守忠州,遏斷長江,防止中華軍沿江而上。在這一線上,共計布置了十五萬大軍,分別從北、西、南三個方麵,堵住夔州府的中華軍,也算是防守嚴密。
涪州位於涪陵江與長江的交彙口處,向西離重慶隻有二百餘裏,向東北離忠州隻有一百六十餘裏,因此中華軍由黔江突入四川之後,直逼涪州,駐守在忠州的胡國柱就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麵中。如果中華軍再攻占了涪州,那麼連重慶都危險了。
重慶是四川僅次於成都的重要城市,重慶失守,四川也就等於丟了一半,因此重慶決不容有失。吳三桂也緊急下令,命部下的大將馬寶、郭壯圖兩人領五萬人馬,夜星趕到重慶去駐守,同時下令駐守忠州的胡國柱,立刻向西北撤到墊江縣,向駐守在渠縣的夏國相靠隴,這樣也將防線甴全力堵住夔州府的中華軍進攻,變成了由順慶府到重慶府,由北向南的一字防線。
而完成這條防線的關建,就在於胡國柱部能否順利的退守到墊江縣。但中華軍怎麼可能錯過這樣的戰機呢?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